多難與無難

看到有段話非常好:

多難則戒,戒則憂,憂則治;

無難則驕,驕則怠,怠則亂。

查證之下,居然沒有找到這兩句話的出處。

類似的話倒是有一段,“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出自《莊子·人間世》: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 ,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爲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 非所以盡行也。

白話的翻譯是:

唉!你恐怕去到衛國就會遭到殺害啊!推行大道是不宜摻雜的,一旦龐雜,就會產生許多的紛擾,紛擾多了就會產生憂患,憂患多了就難以救治。古時候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總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纔去扶助他人。如今在自己的道德修養方面還沒有什麼建樹,哪裏還有什麼工夫到暴君那裏去推行大道。而且你也知道道德淪喪、智慧外露的原因吧?道德淪喪是因爲沽名釣譽,智慧外露是因爲爭強好勝。名譽是人相互傾軋的原因,智慧是人們爭鬥的工具,兩者都是兇器,不能把它們推行於世。先立己嘛,後立人嘛。你現在自己掌握的道理尚未統一,哪有功夫去糾正暴君的行爲。一個人的德行爲什麼會傳播開去?一個人的智力爲什麼會顯揚出來?德行傳播開去,是因爲他貪愛美名。智力顯揚出來,是因爲他喜愛競爭。都變成兇器了,絕不可能用來實現救國的抱負啊。

這一段延展來去,又講到“心齋”,欲罷不能。莊子寫得太好了。等易經講座完畢之後一定要看一看《莊子》。

從已有的材料可以知道,孔子拜謁了70多位君主去推行自己的治國之道,沒有一位採納他的學說,以後孔子退而作《春秋》。

從年代來看:孔子是前551到前479,莊子的年代是前369到前286。兩個人相差100多年。

從《莊子·人間世》的材料來看,莊子是借用孔子顏淵來演繹他自己的思想,等於是讓孔子、顏淵來表演莊子的劇本。這一段孔子與顏淵的對話是在闡述莊子的思想,不見得是孔顏的語錄。

所以《莊子·人間世》裏面孔子的言語應該是莊子對孔子的經歷跟學說而所做的總結跟評述,這些話就像是穿越到莊子年代的孔子對自己的反應。值得仔細讀一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