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兵法(开篇)

两千多年前,有个姓孙的齐国人给吴王阖闾奉献了一本兵书,共十三篇,这份特别的简历,帮他得到了面试的机会,当然伍子胥的推荐更重要。吴主看这个人没有带兵经验,虽然是伍子胥多次推荐的人才,但是也要眼见为实,考验的项目是帮助训练一百多名宫女。孙先生不慌不忙,将宫女分为两队,由吴主的爱姬担任队长,宣布所有军令法则。准备就绪孙子发号命令,得到的是一片欢笑之声。孙先生说看来我的命令没有说清楚,再说一遍,得到的依然是一片笑声。孙先生依照军令将队长斩首,这时候吴主坐不住了,上来劝阻,一句著名的话脱口而出——"臣既已受命,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两个人头落地,所有的宫女一看来真的,是个狠人,所有命令无不努力执行,而且配合调度井井有条。

吴主虽然愤怒两个爱姬没有了,但是确实有君主的气度,没有追究孙先生,让他担任了将军和军师之职,这个军队的要职,可以说一步到位。他和伍子胥四处征战,未尝败绩,因粮于敌,以3万军队击败40万楚国军队,差点让楚国亡国,帮助吴主得到了五霸之一的名号。这个人就是孙武,武,止戈,停止战争的意思,后世尊称他为"孙子"。那本兵书因此被称为《孙子兵法》,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成为了武经之首。

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写出了这本兵书?

我的习惯是从他的经历,来探寻答案。孙先生生于齐国,富庶之国,经济发达实力雄厚。军事贵族家庭出身,祖父和父亲同朝为官,家境殷实都无法形容,应该用雄厚来形容。贵族学生六门功课,礼乐射御书数,对于驾车和射箭最感兴趣,也就是跟战争相关的两个。可以说从小对军事耳濡目染,阅读各种古代兵书战策。及冠之年,开始蒙山求学,慢游天下,并且亲临古代战场考察实地。二十几岁就开始著书立说,有时候人看书多了,见识的多了,思考也多了,不自觉就像用笔记录下来。

而立之年已经把十三篇文章写出来了,而且是在隐居期间完成的。也就是说他作为一个旁观者,又非常了解战争的人,来总结战争应该做的事情。

面对吴王的考验,没有愤然离去,而是严肃认真地对待,宫女们都在看他的笑话,他不慌不忙,从容面对,而且杀人毫不手软。在接下来担任军师的过程中,连战连捷,因粮于敌,深入敌国腹地,以少胜多,这些战术思想都能够在十三篇文章中找到。

在看到君主沉迷于酒色,主要是西施太漂亮了,毅然选择退隐,回到老家继续写书。

从他的经历看,他不贪图权利和功名,虽然杀人不手软,但也没有屠城的恶名,都是依照客观规律在做事情,有一种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味道。他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本质的理解,这种见解是一种策略,一种战略,更是一种思想。如果,你没有见过军队,即使看了这本书也不会带兵打仗,但是所有的军事家都作为枕边书,说明他说出了所有将领的心声。回到这本书本身,经历了千百年的流传到现代,还能继续发挥作用。只有思想才能流传千年,具体的方法是很难的,环境不同,时代变换就有可能方法失效。有人说思想无用,因为没有具体的操作细节,却无所不用,因为它是经验的总结,和本质的凝练,它可以迁移到很多事情上去。尤其是零和博弈的对抗之中。

孙先生的经历很特殊,了解军事,却又能置身事外,打过仗从来没失败过,却能激流勇退,他擅长战争却告诫大家少打仗。对待战争就像他书中第一句话一样,"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有家世、有才华、有学识、有眼届、有手段、有心胸,综合起来构成了他的思想基础。

为啥要看《孙子兵法》?

我们都是普通人,而兵书都是军事家、企业家、管理者爱看的书。这些人虽然在我们身边,但是坐上那个位置之路,距离我有多遥远,那么这本书的距离应该也是多远。对于普通人有用吗?

我觉得有用,具体能够起到多大作用,我也在探索之中,就从"知己知彼"这个词出发,仅仅这一点做好了,就对普通人受益无穷了。仅凭这点就值得我继续研究下去。

我们想过好日子,但是什么是好日子,我们了解吗?

对于个人来说,学习和考试的内容,下功夫了解过吗?了解到什么程度?

自己的妻子、丈夫了解多少,对于家族的背景了解多少,对于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多少?

对于工作的公司、行业、国家政策、大环境,都知道多少,彼此影响的规律是什么?

如果都不了解,却想得到,显然是不知彼还不知己,更别提即使知道,也未必能成功了。

学以致用是我的目的,需要我仔细去探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