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淹沒的千年古村,俞村遺址再現人間,老照片中的樣子

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亭下湖水庫,1978年1月動工開建,1985年9月竣工蓄水。

水庫建成後,俞村、馬村、麻廠、環潭、白壁等大小十多個古村落,四散分遷到溪口、方橋、江口等地,古村遺址從此淹沒於浩瀚的水面下。

亭下湖水庫由明溪和筠溪,兩水相匯而成。

明溪一側的水庫盡頭是溪口鎮斑竹村,筠溪一側的盡頭則是溪口鎮的嶴底村和董村,毗鄰拆遷後的俞村遺址。

2020年秋冬雨水較少,各大水庫的水位持續降低,俞村遺址,終於重出水面,再現人間。

八十年代水庫建成後,水庫盡頭的俞村遺址附近種植了規模龐大的水杉林,用於淨化水源,水杉樹在每年的秋冬之際變紅變黃,成爲了一道絢麗的風景線。

2020年秋冬的水位空前之低,正好可以愉快地玩耍,俞村遺址,一度成爲了一處網紅打卡地。

2021年入春以來,雨天較多,然而雨量較小,旱情仍未根本解除,各大水庫的水位恢復緩慢,亭下湖水庫也一樣,現在仍然可以看到重見天日的俞村遺址,還有田園的痕跡。

俞村,原本是一個一千多年的古村落,規模龐大,村內牌坊古宅衆多,村民以俞姓爲主,故名俞村。

俞氏先祖原居山東,有個名叫俞稠的人,生於公元829,唐懿宗李漼當政時中進士,官至睦州刺史,睦州就是現在的浙江省建德市,俞稠一家因此來到了浙江。

公元875年,即唐僖宗李儇乾符二年,王仙芝起義,黃巢響應,攻城掠地,唐室岌岌可危,俞稠的老家山東被黃巢義軍佔領。

俞稠無法還鄉,因此只好就地定居於浙江,公元905年,俞稠病故。

俞稠育有四子,俞稠的長子俞珣,曾任剡縣令,因此俞珣一脈就居於剡東五峯嶺下,家族不斷擴大,稱爲五峯俞氏。

俞稠的第四子俞玗,曾任職於鄞縣,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天下紛亂,俞玗一脈,遂隱居於大晦嶺下的馬嶴一帶,再分衍而成俞村和斑竹村。

俞玗,成爲奉化境內俞村、斑竹等村落的俞氏始祖,至今1100多年。

歷史悠久規模龐大的俞村,在亭下湖水庫建成後,被歷史和水庫淹沒了。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城市的擴張,必然以犧牲農村爲代價。

寧波市境內,奉化區葛嶴水庫正在抓緊建設中,寧海縣內的清溪水庫建設項目也已經啓動。

每一個大型水庫的建成,都會淹沒若干個村莊,還有不計其數的田園。

水庫淹沒區,將成爲村民永遠回不去的故園。

俞村歷史,還有每一個被水庫淹沒的村莊,只能追憶了。

現在從一些老照片中,還能依稀看到曾經的樣子。

老照片中的俞村一角,白雪覆蓋,古樹立於村頭,照片拍攝於上世紀30年代,照片中的場景,現在無跡可尋了。

俞村祠堂前的祭祀活動,村民雲集,非常熱鬧,祠堂門樓的雕刻精美,刻滿了光陰的故事,然而這一切都已煙消雲散。

那時候的村民,與世無爭,不像現代人唯利是圖,照片中的主人公,可能是當地的大戶人家。

30年代的大戶人家,通常都會在五六十年代遭受劫難,時代變遷,總會改變太多人的命運。

廉志橋,是俞村的地標,建於民國時期,是早期鋼筋水泥橋的代表。

俞村通往董村的古道,連通棲霞坑古道,曾經是進山四明山的一條交通要道,照片中的人物背後就是廉志橋。

現在的棲霞坑古道,被認爲是著名的唐詩之路的寧波段,從董村、經俞村而至溪口的古道,被公路和水庫改變。

亭下湖水庫建設期間,廉志橋兩頭的地面都被挖平,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廉志橋,要高於地面。

筠溪之上原本還有一座廊橋,名叫廣通橋,連通了俞村和董村之間的筠溪兩岸,曾經是筠溪上游村民進山出山的必經之橋,也是棲霞坑古道之隘口。

廣通橋最早由北宋時期的竺大年所建,竺大年是董村人,官至太子太傅,即皇太子的老師。

竺大年爲方便鄉人進出,出資修建了廣通橋,歷代屢經整修,到了清代咸豐八年,即1858年,生員竺林等人再次籌資重建,上覆屋九間,成爲了一座非常壯觀的廊橋。

遺憾的是,上世紀年代,廊橋失火,壯觀的廊橋毀於一旦。

重建時改建成了水泥橋,現在水泥橋也不見了蹤影,只剩下兩端的橋基尚存,橋樑遺蹟無尋。

歲月變遷,太多改變。

俞村遺址,只有廉志橋和水杉林,成爲了現在的景觀。

穎之不僅喜歡看風景,更喜歡回望風景背後的故事。

故事比風景更有意義。

寧波旅遊地理百科,就在穎之星語。

穎之星語原創出品,禁止抄襲,侵權必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