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衰老 01 02 03

01

最近在看一本書——《最好的告別》,原名是Being Morta: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是著名的外科醫生阿圖·葛文德的作品。

看這本書是衝着兩點去的:

一是書的名字,最好的告別,聽山去很詩意,可在我看來,哪有什麼告別是好的,告別註定是悲傷的、是無力的、是痛苦的,可書名卻說“最好的”,我倒想看看,告別怎麼個“最好”法?

二是阿圖·葛文德的大名。擁有“鷹眼 獅心 女人手”的優秀外科醫生、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影響奧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查理·芒格褒獎的醫生。每一個title都讓人好奇。

於是,開始看這本書。書中講述了人們最不願意面對的兩個話題——衰老和死亡。

說實話,雖然時常自嘲“年紀大了”,但對我這種三十多歲的人來說,死亡似乎還離我很遠。除非是看到或聽到那種關於意外死亡或者身邊人死亡的故事,否則,我是很難將死亡這兩個字與自己產生聯繫的,也是很難去主動思考死亡這件事的。

但衰老就在身邊發生着,最明顯最直觀的是我的父親。

02

在我成長的道路上,一直將父親視爲偶像,他勤勞、善良、堅韌,同時幽默、樂觀、自信,對家人朋友極好,一輩子很坎坷,但一輩子盡職盡責,勤勤懇懇,養育一雙兒女。

在我心目中,父親一直是那種偉岸、高大的存在。

直到一年多前,60歲的父親,摔了一跤,做了兩次手術。此後,肉眼可見的衰老持續發生着:他的背開始變得更駝,他的睡眠質量開始變差、連記憶也跟着減退,與此同時,烏黑的頭髮漸漸失去光澤,變得花白。

因爲離家比較遠,我每年能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但近一年來,每一次回老家,我能都切切實實的感受到,父親又衰老了一點。

有一些難過,但更有深深的無力。

正如《最好的告別》書中所說的,衰老是我們的宿命,死亡總有一天會降臨,如何優雅地與這個世界告別,現代醫療又要如何安頓一顆顆不安的靈魂?

這何止是現代醫學要面對的問題,它也是每個個體要面對的問題。不僅關乎老人,關乎我們的父母,更關乎我們自己。

03

畢竟,沒有人可以逃脫生命的悲劇——那就是,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每個人都在不斷老去。

最近一次發現自己身體的退步與衰老,發生在昨天。

昨天本來是週日放假,但因爲公司下午要召開科研評審會,所以需要加班。

按照會議時間,我得在喫完午飯之後出發趕往開會的酒店,可是喫完午飯,我就困得不行。一看時間,又到了往常每天中午要睡午覺的時間點了。

生物鐘這東西,一旦養成,一下子還真的很難改變。

萬般無奈之下,我只得抽時間小眯10分鐘,但整個下午明顯感覺精神很不好。回想起來,放在幾年前、二十來歲的時候,別說睡午覺,哪怕是熬夜,都是斷然不會有這些問題存在的。

這就是衰老啊。

果然,還是我媽說的對:歲月不饒人。

可是,不管我們願不願意,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衰老就這樣悄無聲息的在我們身邊發生着。

無奈又無力。

怎麼辦呢?

對於父母,當然是要給更多的陪伴時間,既然衰老和死亡不可逆轉,那就儘量在能陪伴的時間裏好好陪伴他們。

對於我們自己,唯有保重身體。尤其是,年歲漸長,漸漸也有了睡眠的困擾,有時候我甚至在想,一個人如若一直能喫好、睡好,就自然是非常好了。

除此之外,趁着身體素質還行的時候,多發展點愛好,多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一點吧。這樣的話,即便衰老到來,行動受限的時候,回味過去,也算是有所安慰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