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扎伊爾》

博爾赫斯的《阿萊夫》放在桌面上,就拿起來再看了一遍<扎伊爾>。發現博爾赫斯是用一篇一篇的文字,多角度展開來,揉碎了、掰開來描述一種“意象”。人的靈魂處於某種狀態下的“意象”: 恐懼、糾結、驚慌失措、坐立不安、漂浮……包括追求完善、攫取財富等---身處地獄的狀態。“扎伊爾”---人執迷於臆想出來的某種“夢境”,時時噬咬着人心靈的狀態,逃不出跳不出來的魔障之地。

目前不過是未來的某個過去。終究會成爲過去。再癡迷亦會消失掉,無影無蹤。

如同科幻片導演諾蘭,用一部一部的科幻電影來描述近代物理的物理理論,活脫脫一個物理學博士採用的另類闡釋表達方式,不過更顯化更易於讓外行人切入理解,當然因畫面太美太炫更熱鬧一些。又想起前年看過的---殘雪的幾本書,殘雪是用,一本一本的書去描述人的“感覺鏡像在流動的某種意識狀態”,用文字來敘說人的感覺鏡像確實不易,如同你需要將私人經歷過的某種“神祕體驗”用現有的文字來表達出來,別人又無體驗,是很難有共鳴。相比,還是傳統的小說更易於切入,掰扯着、挖掘着人性深層次的弱點與光輝;單線條、單層面、單結構的框架推進模式,更容易把握到,人物表面的言語行爲與心理深層次的關係。

還是更喜歡有深度、有思想性、有穿透力的小說;不大喜歡那些玩弄文字,過於表面、過於耍機靈的文字---太容易看穿,沒嚼頭,文字力量太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