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文科誤國”,並不是因爲學的人太多,而是施展拳腳的空間太小!

從“文科生誤國”說起

文/南湖居士

本來專業的選擇不應該存在什麼優劣之分,我以爲如此,既然多元化的社會需要不拘一格的人才,則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意向。但最近的一篇文章《關於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裏面,四名來自人民銀行的經濟學博士做出論斷“東南亞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突然引發了學科鄙視鏈的熱議,進而演變爲關於“文科生誤國”的討論。

筆者身爲一名大學理科畢業生,平日裏又有喜歡碼字的副業,算是對兩者都接觸過一二了,到底是有些話要說的。依個人考察,文科理科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評判的規則。無論理科,或是工科,大抵可以找得出嚴謹的標準去驗證,客觀依據的參考之下,對的便是對了,錯的便是錯了。即使面對未知領域,確實沒法弄的十分明白,也能尋得一個目標或是劃出一個範圍,後面的研究同樣是在“有據可查”的基礎上進行着。而文科呢,完全不同,許多是純粹理論性的東西,一般情況下難以立馬區分雙方的是非黑白,此刻覺得這個挺有道理的,轉念一想,又覺得那個更有說服力。我當年讀書的時候,把它叫做“玄學”。

相比理科的突破屬於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式的,文科的創新特點是天馬行空,自由表現。文科的話題想要分出一個勝負來,不少場合裏需要通過開展激烈的辯論,而且探討過程中幾乎沒有理科式的推算章法。同一個事物,一樣的事件,立場有所差異,視角亦是截然不同,各自的理解更是千差萬別。雖然表面上可見明顯的邏輯漏洞,只要有其論據能支持,勉強站得住腳的,想要像理科一般下結論推翻,恐怕未必服得大衆的心。大家好不容易從面紅耳赤到心平氣和了,卻僅僅得出 “感性”和“理性”一類模棱兩可的結果,至於判斷誰好誰壞,還需聽衆觀衆朋友們自己去分析。

說了那麼多,我想表達一個觀點:對數據定理和既成事實倚賴程度不甚高的文科,若要蓬勃朝氣並充滿活力的健康發展,一種輕鬆活躍的學術環境是必不可少的。所謂真理總是越辯越明,愈是針鋒相對,愈是形成了較高低的條件。可惜,當下的情形,不管在校園裏,還是在網絡上,提供人們痛痛快快激辯的空間是日益縮窄,取而代之的是沉悶壓抑的氣息。其中固然包含了監管與規範的要求,不過,一刀切的打擊“不當言論”,的確造成了不利於文科的現狀。原來正常的交流,現在則是動不動胡亂貼標籤,搞得老百姓很多領域不敢觸及,很多想法不敢講述,很多隱情不敢揭露。如今反對的聲音漸漸消失了,百家爭鳴淪落至一言堂的窘境,文科如何有進步可談?

這發言的後顧之憂,令文科的同學不得不屈服。話說權威面前,點頭哈腰便好,反正上面拍案做決策,聰明的絕不會糾纏合理正確與否。想來,掌握了惟命是從的竅門,就可省去不少的麻煩,自然懶得去得罪領導。然而,當文科生統統保持沉默的時候,哪裏還能發揮“引導方向”的作用呢?久而久之,文科生誤國論興起,文科被貶得一無是處。倒是反過來思考一下,看看文科生施展拳腳的機會已然不多,可知資深專家的口誅筆伐,其實究竟是“又讓馬兒跑,又讓馬兒不喫草”的無理取鬧罷了。

                                          2021年5月6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