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科误国”,并不是因为学的人太多,而是施展拳脚的空间太小!

从“文科生误国”说起

文/南湖居士

本来专业的选择不应该存在什么优劣之分,我以为如此,既然多元化的社会需要不拘一格的人才,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向。但最近的一篇文章《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里面,四名来自人民银行的经济学博士做出论断“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突然引发了学科鄙视链的热议,进而演变为关于“文科生误国”的讨论。

笔者身为一名大学理科毕业生,平日里又有喜欢码字的副业,算是对两者都接触过一二了,到底是有些话要说的。依个人考察,文科理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评判的规则。无论理科,或是工科,大抵可以找得出严谨的标准去验证,客观依据的参考之下,对的便是对了,错的便是错了。即使面对未知领域,确实没法弄的十分明白,也能寻得一个目标或是划出一个范围,后面的研究同样是在“有据可查”的基础上进行着。而文科呢,完全不同,许多是纯粹理论性的东西,一般情况下难以立马区分双方的是非黑白,此刻觉得这个挺有道理的,转念一想,又觉得那个更有说服力。我当年读书的时候,把它叫做“玄学”。

相比理科的突破属于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式的,文科的创新特点是天马行空,自由表现。文科的话题想要分出一个胜负来,不少场合里需要通过开展激烈的辩论,而且探讨过程中几乎没有理科式的推算章法。同一个事物,一样的事件,立场有所差异,视角亦是截然不同,各自的理解更是千差万别。虽然表面上可见明显的逻辑漏洞,只要有其论据能支持,勉强站得住脚的,想要像理科一般下结论推翻,恐怕未必服得大众的心。大家好不容易从面红耳赤到心平气和了,却仅仅得出 “感性”和“理性”一类模棱两可的结果,至于判断谁好谁坏,还需听众观众朋友们自己去分析。

说了那么多,我想表达一个观点:对数据定理和既成事实倚赖程度不甚高的文科,若要蓬勃朝气并充满活力的健康发展,一种轻松活跃的学术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愈是针锋相对,愈是形成了较高低的条件。可惜,当下的情形,不管在校园里,还是在网络上,提供人们痛痛快快激辩的空间是日益缩窄,取而代之的是沉闷压抑的气息。其中固然包含了监管与规范的要求,不过,一刀切的打击“不当言论”,的确造成了不利于文科的现状。原来正常的交流,现在则是动不动胡乱贴标签,搞得老百姓很多领域不敢触及,很多想法不敢讲述,很多隐情不敢揭露。如今反对的声音渐渐消失了,百家争鸣沦落至一言堂的窘境,文科如何有进步可谈?

这发言的后顾之忧,令文科的同学不得不屈服。话说权威面前,点头哈腰便好,反正上面拍案做决策,聪明的绝不会纠缠合理正确与否。想来,掌握了惟命是从的窍门,就可省去不少的麻烦,自然懒得去得罪领导。然而,当文科生统统保持沉默的时候,哪里还能发挥“引导方向”的作用呢?久而久之,文科生误国论兴起,文科被贬得一无是处。倒是反过来思考一下,看看文科生施展拳脚的机会已然不多,可知资深专家的口诛笔伐,其实究竟是“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的无理取闹罢了。

                                          2021年5月6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