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三)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計劃*生育抓得很嚴,想要到城市裏打工,一定有計劃*生育證,如果完成了生育計劃,是要去做節育手術的。媽媽一直害怕做那樣的手術,所以寧願自己一個人待在老家。

隨着我們漸漸長大,都上小學了,爺爺即將退休,想回老家安享晚年,要把養育孩子的責任給回我們的爸爸媽媽了,媽媽這才下定決心去做那個讓她害怕的手術,休養一段時間後,把家裏的田地都給了叔叔嬸嬸種,那些家畜家禽該賣的都賣了,然後走入城市,來到我們身邊,加入到城市打工一族。

媽媽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鏈條廠做工人,八小時工作制,三班倒,工資不高。爸爸也是一個普通工人,工作也一樣不太高,養育三個孩子的開銷還是挺大的。爲了增加收入,媽媽利用休息的時間批發一些蔬菜到我們住的附近的一個工廠門口去擺賣。上中班她就早上賣,上白班她就下午賣,上夜班她就上下午賣,中午休息一會兒。很辛苦,但是想到能有多一份收入,媽媽再苦再累也不怕。

那時候,我們很少能喫到蛋糕、點心,爸爸媽媽也沒有太多的閒錢給我們買這些。媽媽工作的鏈條廠,有時候會給上晚班的工人發放一些蛋卷、小蛋糕等點心做宵夜。媽媽從來捨不得喫,每次都帶回家給我們姐弟三人分着喫,我們讓媽媽喫點,媽媽只是笑笑地看着我們,說:“媽媽已經喫過了,你們喫,你們喫。”那時候的蛋糕,真的好好喫。

九十年代中期,由於社會的變革,我們那邊很多企業、工廠開始走下坡路,一家連一家的破產倒閉,媽媽工作的那家鏈條廠也未能倖免。

失業後的媽媽,沒有再去找工作,而是做起了菜販,專門賣菜。在兼職賣菜的那些日子,她積累了不少經驗,發現做得好的話,賣菜的收入其實比在工廠打工的收入高很多。

但賣菜無疑是很辛苦的,每天起早貪黑,全年無休,風雨無阻。

媽媽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特別認真的,要做就盡力做到最好。

媽媽並不是像其他菜販那樣去批發市場批發,看什麼菜便宜進什麼菜,不是很注重菜品的質量,薄利多銷。她爲了保證蔬菜的質量和貨源的穩定,她挑選幾家蔬菜品質好的菜農,跟人家談好價錢,每天早上四點就起牀,自己去菜地收割菜。摘好、整理好,再用三輪車載到菜市場去賣。

由於媽媽賣的菜好喫,品質穩定,而且媽媽做生意公道,服務態度好,不僅不會缺斤少兩,常常稱完了打包時還會多抓一小把添進去,讓人感覺很舒服。她積累了一批自己忠實的客戶,即使媽媽有時候來晚了,她們也會在媽媽的菜攤前等着。

每次一放下菜筐,就各種忙碌,由此媽媽練就了麻利地稱菜、打包及口算速度,常常是一稱完,邊打包着,一共多少錢就跟着算出來了,比摁計算器的速度還快。那時候蔬菜的價錢可是幾毛幾分的呢,比如三毛五、兩毛八的。

由於日曬雨淋,每日辛勞,那時候的媽媽又黑又瘦,那雙手長年浸泡在水中,粗糙、指甲損壞、變形,變得醜陋不堪。爲了養育三個兒女,她真的很努力很辛苦。

這一堅持就是好幾年,我們讀書的學費,後來我們家全款買房的錢,都是媽媽這樣一點一滴賺回來的辛苦錢,那時候爸爸的工資很微薄,家裏的大小開支基本都是靠媽媽在支撐。

當然爸爸也很努力,上班時好好工作,一下班就到菜市場給媽媽幫忙,家裏的家務爸爸全包了,也算是全力以赴在支持媽媽。

兩個結婚時一無所有的年輕人,白手起家,靠着勤勞與堅韌,齊心協力,一點點在城市裏立足,最後也在城市裏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