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明白的人,都從認清自己開始


01

人們常說:人與人之間的最大的差距不是犯錯與否,而是意識到自己犯錯後,能否做到自省。

起初唐太宗並不善自省,習慣意氣用事。

有天魏徵跟唐太宗在朝堂上爭論地十分激烈,唐太宗忍無可忍,揮袖而去,魏徵卻抓住唐太宗的袖子,非要他聽完自己的諫言。

唐太宗礙於自己“善於納諫”的名聲,聽完後便離去。

到了後宮,唐太宗生氣地對長孫皇后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魏徵!”

沒想到長孫皇后立馬着正式禮服,對唐太宗行大禮,並說:

“只有英明的君王,纔有正直的大臣,魏徵這樣正直,恰好說明了皇上的英明,我這是在向皇上祝賀!”

唐太宗聽完這番話,恍然大悟,從此經常自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斬殺張蘊古和盧祖尚之後,他心中十分懊悔,二人雖有罪,但不至於非死不可。

幾經思量之後,唐太宗對大臣說:“我覺得死刑是最重的刑罰,應當設置三次復奏纔好。”

這一舉措在當時起到了十分積極的影響,可以說貞觀之治的盛景和他的善於自省息息相關。

《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無論是治國還是做人,前進的道路總是充滿蕪雜,自傲和固執會讓人在衆多道路中迷失方向。

只有自省,既能讓人看清自己,也能照亮腳下的路。

人生最大的難題不是無法認清人心,而是難以認清自己。

一個習慣挑剔別人,卻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註定無法撐起漫長的一生。


02

春秋末期,有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范蠡。

此人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因不滿但是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投奔越國,後輔佐越國勾踐,滅了吳國,但在功成名就後急流勇退,堪稱活得明白之人。

這個范蠡深知自身地位,能夠看清的現狀,並做好自我分析,纔想出歸隱之良策。因爲他知道越王爲人陰險,工於心計,可與他人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

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說:“無論對準太過熱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倘若沒有過度的歡喜,便不會有極度的悲傷。”

我們總喜歡把熱情傾注在別人身上,總以爲關係要維繫好,就需要自己多主動,哪怕熱臉貼上冷屁股,也不覺得難堪。

只是,我們越是如此,別人越是不把我們當一回事,甚至賠上自尊,都換不來別人的一張笑臉。

作家劉同說:“不要在意不在意你的人,不要考慮不考慮你的人,不要擔心不擔心你的人,不要花時間給不會爲你花時間的人。”

當你能夠想明白這個道理,並且在行動中做到這樣堅定和決絕,說不定那些你曾想主動示好的人,反倒會回頭來找你。


03

古剎裏新來了一個小和尚,他積極主動地去見方丈,殷勤誠懇地說:“我新來乍到,先幹些什麼呢?請方丈支使指教。”

方丈微微一笑,對小和尚說:“你先認識和熟悉一下寺裏的衆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來見方丈,殷勤誠懇地說:“寺裏的衆僧我都認識了,下邊該去幹些什麼呢?”

方丈微微一笑,洞明睿犀地說:“肯定還有遺漏,接着去了解、去認識吧。”

三天過後,小和尚再次來見方丈,滿有把握地說:“寺裏的所有僧侶我都認識了。”

方丈微微一笑,因勢利導地說:“還有一人,你沒認識,而且這個人對你特別重要。”

小和尚滿腹狐疑地走出方丈的禪房,一個人一個人地尋問着、一間屋一間屋地尋找着。在陽光裏、在月光下,他一遍一遍地琢磨、一遍一遍地尋思着。

不知過了多少天,一頭霧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裏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頓悟了,趕忙跑去見老方丈……

世界上有一個人,離你最近也最遠;世界上有一個人,與你最親也最疏;世界上有一個人,你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記……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人這一生最難做到的就是認識自己,所以古希臘的作者在太陽神阿波羅的神廟門上留下了這樣的警訓:“人啊,認識你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