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應該怕死,而應該“畏”死:對死亡的畏,會讓人活出生命之力

這是單華偉的第二百九十七篇原創文章

1 怕和畏

什麼是怕,什麼是畏?在海德格爾那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簡單化理解,那就是你確定,並且承認:我有一天一定會死。

而怕死,便是把頭使勁兒的往後扭,逃避與死亡的正面心理交鋒,不談死亡,避諱死亡,並且相近各種辦法,試圖延長生命。

人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也不確定,但有一件事你一定是確定的:那就是早晚有一天,你一定會死。你什麼也沒有不可能擁有,你只能擁有死亡

當死籠罩着你的時候,你會驚訝的發現兩點:一是生活的荒誕性,二是你的死亡和別人沒有關係。

死亡是個私密的事件,是個神祕的事件,你的死亡是你自己的事情,和別人沒有關係,別人可能其情緒上有一些波動,但這本質上是你的事情。

你眼前一個人要死去了,你能看到他掙扎的樣子,但他此刻感受到什麼,體驗到什麼,他在想什麼,你是完全無法體會的。

同樣的,你死了之後,會帶來他人情感上的波動,但是你這個死亡事件本身,和他人是無關的,正如別人的死很難進入你的生命體驗當中。

2 死亡之思

如果你知道自己還有半個小時就死了,你會做什麼?

有的人可能會說,自己要去做點驚天動地的事情,去違法犯罪,等等。

這很明顯是沒有認真的思考過。

當死亡作爲一個確定性的,無法迴避的事件,如同一輛列車般朝你正面駛來時,那你其實還是會做你的日常——和愛人說話,擁抱,和家人喫飯,因爲你知道,你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目的,就是生存本身而已。

而這,也是筆者爲什麼說人應該畏懼死,而不是去怕死,因爲只有主動把自己拋入這種極限情景中,我們纔會認真的反思自己,反思自己應該做的,希望做的,到底是什麼。

今天的人爲什麼不希望聽到關於死的東西?因爲死對於他們來說,意味着無,我們今天的社會是否定無的,我們要富足,要有,要什麼都有

但實際上,作爲人的生存,“無”是時時刻刻籠罩着我們的,比如,當你看到一個人,你之所以能看到他,全都是因爲他周圍有空的空間,有“無”;你現在踩着這塊地,周圍的大部分東西,都是“無”。

另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就是月亮,真正讓你看到月亮的,是“月之暗面”,是因爲無,讓我們看到了有。

一個主體凸顯在你面前,你要想去把握,去捉住什麼東西,真正讓它展現出來的,其實是那個無。

而我們今天是不太談無的,所以總是會覺得:我擁有什麼東西,我就幸福了,我的生活就美好了。

3 死亡的成熟

在古希臘人那裏,死亡不過是轉換了一種存在的形態而已,人死之後,靈魂進入另一個世界,而人在其中的處境,只有神才知道。

或者這樣說:那種純靈的狀態,對於這個世界中靈肉結合的人類來說,是無法理解的,即使講出來了,也沒有人能聽到,沒有人能聽懂。

正是基於這個邏輯,古希臘人認爲,真正和諧的生命,是不會懼怕死亡的,實際上,正是因爲我們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開始思考這些事情,在這種矛盾中呈現出張力,我們的生命才得以成立。

我們今天不相信什麼靈魂了,倒是把問題“看清楚”了,但最終後果,卻是把人變成了更貪生怕死的動物。

我們應該始終明確的是:衝突不僅是破壞性的,也是建設性的,人的主體性往往在處理衝突的過程中才能長大和成熟。

畏懼死,並以此好好的生,人,才成爲人。

(全文完)

--------------------

我是單華偉,一個看書和寫作的人,我在自己的公衆號「單華偉」上分類整理了所有的文章,如果覺得文章有啓發,記得點個贊吧,感謝你的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