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和“中國趣味”

馬可·波羅(MarcoPolo,1254—1324年),意大利威尼斯人。公元1266年,馬可·波羅的父親尼可羅和叔父馬菲奧隨出使伊兒汗國的元朝使臣來到中國進行商業活動。在元上都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朝見元世祖忽必烈,受到熱情接待,後被充任訪問羅馬教皇的專使,於是返回歐洲。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11月,年僅17歲的馬可·波羅隨父親和叔父前往中國覆命,沿古絲綢之路東行,經過3年半的艱苦跋涉,於1275年夏抵達元朝上都,從此僑居中國17年之久。約從1277年起,馬可·波羅從北京出發到中國各地遊歷訪問。他曾到過河北、山西、河南、陝西、四川、雲南、江浙、福建,併到過西藏地區,還自稱任揚州總管3年。因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和信任,馬可·波羅還多次奉命出使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緬甸等一些東南亞國家。1292年,馬可·波羅隨伊兒汗阿魯渾請婚使者護送蒙古公主伯嶽吾氏女闊闊真到波斯,然後從泉州由海道繼續西行,於1295年和父親、叔父回到故鄉。次年,在參加威尼斯對熱那亞的海戰中被俘,在獄中對同獄的比薩作家魯思梯切諾講述其遊歷東方諸國見聞,筆錄成《馬可·波羅行紀》,其中所述元朝重大政治事件、典章制度及各地風俗情況基本屬實。1298年,馬可·波羅獲釋回家,後成爲鉅富,因向鄉鄰講述中國情俗時常以百萬之數形容,故被稱爲“百萬先生”。

馬可·波羅從中國給他的故鄉帶回了大量的中國特產,如絲綢、瓷器、漆器以及其他工藝品;而他的遊記則被陸續譯爲各種文字,流傳到歐洲各國,系統地向西方世界介紹和展現了中國當時高度發達的文明,大大開闊了歐洲人的視野,引起了歐洲人對中國的強烈興趣。馬可·波羅的遊記不僅激起了哥倫布漫遊東方的決心,更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得在十七八世紀的近代歐洲興起了一股“中國風”(Chinamode)。中國文化在歐洲的深入影響和廣泛傳播,以至於在當時的上層社會都以採用中國物品、模仿中國式樣、領略中國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精神爲時尚,被稱爲“中國趣味”(GoutChinois)。

歐洲社會流行的“中國趣味”之體現,其典型代表就是當時法國出現的“洛可可”(Rococo)藝術風格。“洛可可”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國文化的啓迪和影響,其藝術風格模仿中國式樣,尤其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裝飾、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曲線講究趣味和非對稱法則,色澤柔和而豔麗,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具有諧謔性和飄逸性等。中國的文學在歐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元雜劇《趙氏孤兒》是第一個傳入歐洲的中國戲劇,並被伏爾泰改編爲《中國孤兒》。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也爲當時的歐洲人所推崇,作家菲費爾的代表作《寓言與故事集》宣揚的多半是儒家的孝悌倫常觀念,歌德也對儒家提倡孝道大加讚賞,他說道:“正是這種在一切方面保持嚴格的節制,使得中國維持到幾千年之久,而且還會長存下去。”(《歌德談話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