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徹底搞懂高性能網絡模式Reactor 和 Proactor

​​​​摘要:無論是 Reactor,還是 Proactor,都是一種基於「事件分發」的網絡編程模式,區別在於 Reactor 模式是基於「待完成」的 I/O 事件,而 Proactor 模式則是基於「已完成」的 I/O 事件。

本文分享自華爲雲社區《高性能網絡框架:Reactor和 Proactor》,原文作者:小林 coding。

這次就來圖解 Reactor 和 Proactor 這兩個高性能網絡模式。

別小看這兩個東西,特別是 Reactor 模式,市面上常見的開源軟件很多都採用了這個方案,比如 Redis、Nginx、Netty 等等,所以學好這個模式設計的思想,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很多開源軟件,而且也能在面試時吹逼。

發車!

演進

如果要讓服務器服務多個客戶端,那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爲每一條連接創建線程。

其實創建進程也是可以的,原理是一樣的,進程和線程的區別在於線程比較輕量級些,線程的創建和線程間切換的成本要小些,爲了描述簡述,後面都以線程爲例。

處理完業務邏輯後,隨着連接關閉後線程也同樣要銷燬了,但是這樣不停地創建和銷燬線程,不僅會帶來性能開銷,也會造成浪費資源,而且如果要連接幾萬條連接,創建幾萬個線程去應對也是不現實的。

要這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可以使用「資源複用」的方式。

也就是不用再爲每個連接創建線程,而是創建一個「線程池」,將連接分配給線程,然後一個線程可以處理多個連接的業務。

不過,這樣又引來一個新的問題,線程怎樣才能高效地處理多個連接的業務?

當一個連接對應一個線程時,線程一般採用「read -> 業務處理 -> send」的處理流程,如果當前連接沒有數據可讀,那麼線程會阻塞在 read 操作上( socket 默認情況是阻塞 I/O),不過這種阻塞方式並不影響其他線程。

但是引入了線程池,那麼一個線程要處理多個連接的業務,線程在處理某個連接的 read 操作時,如果遇到沒有數據可讀,就會發生阻塞,那麼線程就沒辦法繼續處理其他連接的業務。

要解決這一個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將 socket 改成非阻塞,然後線程不斷地輪詢調用 read 操作來判斷是否有數據,這種方式雖然該能夠解決阻塞的問題,但是解決的方式比較粗暴,因爲輪詢是要消耗 CPU 的,而且隨着一個 線程處理的連接越多,輪詢的效率就會越低。

上面的問題在於,線程並不知道當前連接是否有數據可讀,從而需要每次通過 read 去試探。

那有沒有辦法在只有當連接上有數據的時候,線程纔去發起讀請求呢?答案是有的,實現這一技術的就是 I/O 多路複用。

I/O 多路複用技術會用一個系統調用函數來監聽我們所有關心的連接,也就說可以在一個監控線程裏面監控很多的連接。

 

我們熟悉的 select/poll/epoll 就是內核提供給用戶態的多路複用系統調用,線程可以通過一個系統調用函數從內核中獲取多個事件。

PS:如果想知道 select/poll/epoll 的區別,可以看看小林之前寫的這篇文章:這次答應我,一舉拿下 I/O 多路複用!

select/poll/epoll 是如何獲取網絡事件的呢?

在獲取事件時,先把我們要關心的連接傳給內核,再由內核檢測:

  • 如果沒有事件發生,線程只需阻塞在這個系統調用,而無需像前面的線程池方案那樣輪訓調用 read 操作來判斷是否有數據。
  • 如果有事件發生,內核會返回產生了事件的連接,線程就會從阻塞狀態返回,然後在用戶態中再處理這些連接對應的業務即可。

當下開源軟件能做到網絡高性能的原因就是 I/O 多路複用嗎?

是的,基本是基於 I/O 多路複用,用過 I/O 多路複用接口寫網絡程序的同學,肯定知道是面向過程的方式寫代碼的,這樣的開發的效率不高。

於是,大佬們基於面向對象的思想,對 I/O 多路複用作了一層封裝,讓使用者不用考慮底層網絡 API 的細節,只需要關注應用代碼的編寫。

大佬們還爲這種模式取了個讓人第一時間難以理解的名字:Reactor 模式

Reactor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反應堆」,可能大家會聯想到物理學裏的核反應堆,實際上並不是的這個意思。

這裏的反應指的是「對事件反應」,也就是來了一個事件,Reactor 就有相對應的反應/響應

事實上,Reactor 模式也叫 Dispatcher 模式,我覺得這個名字更貼合該模式的含義,即 I/O 多路複用監聽事件,收到事件後,根據事件類型分配(Dispatch)給某個進程 / 線程

Reactor 模式主要由 Reactor 和處理資源池這兩個核心部分組成,它倆負責的事情如下:

  • Reactor 負責監聽和分發事件,事件類型包含連接事件、讀寫事件;
  • 處理資源池負責處理事件,如 read -> 業務邏輯 -> send;

Reactor 模式是靈活多變的,可以應對不同的業務場景,靈活在於:

  • Reactor 的數量可以只有一個,也可以有多個;
  • 處理資源池可以是單個進程 / 線程,也可以是多個進程 /線程;

將上面的兩個因素排列組設一下,理論上就可以有 4 種方案選擇:

  • 單 Reactor 單進程 / 線程;
  • 單 Reactor 多進程 / 線程;
  • 多 Reactor 單進程 / 線程;
  • 多 Reactor 多進程 / 線程;

其中,「多 Reactor 單進程 / 線程」實現方案相比「單 Reactor 單進程 / 線程」方案,不僅複雜而且也沒有性能優勢,因此實際中並沒有應用。

剩下的 3 個方案都是比較經典的,且都有應用在實際的項目中:

  • 單 Reactor 單進程 / 線程;
  • 單 Reactor 多線程 / 進程;
  • 多 Reactor 多進程 / 線程;

方案具體使用進程還是線程,要看使用的編程語言以及平臺有關:

  • Java 語言一般使用線程,比如 Netty;
  • C 語言使用進程和線程都可以,例如 Nginx 使用的是進程,Memcache 使用的是線程。

接下來,分別介紹這三個經典的 Reactor 方案。

Reactor

單 Reactor 單進程 / 線程

一般來說,C 語言實現的是「單 Reactor 單進程」的方案,因爲 C 語編寫完的程序,運行後就是一個獨立的進程,不需要在進程中再創建線程。

而 Java 語言實現的是「單 Reactor 單線程」的方案,因爲 Java 程序是跑在 Java 虛擬機這個進程上面的,虛擬機中有很多線程,我們寫的 Java 程序只是其中的一個線程而已。

我們來看看「單 Reactor 單進程」的方案示意圖:

可以看到進程裏有 Reactor、Acceptor、Handler 這三個對象:

  • Reactor 對象的作用是監聽和分發事件;
  • Acceptor 對象的作用是獲取連接;
  • Handler 對象的作用是處理業務;

對象裏的 select、accept、read、send 是系統調用函數,dispatch 和 「業務處理」是需要完成的操作,其中 dispatch 是分發事件操作。

接下來,介紹下「單 Reactor 單進程」這個方案:

  • Reactor 對象通過 select (IO 多路複用接口) 監聽事件,收到事件後通過 dispatch 進行分發,具體分發給 Acceptor 對象還是 Handler 對象,還要看收到的事件類型;
  • 如果是連接建立的事件,則交由 Acceptor 對象進行處理,Acceptor 對象會通過 accept 方法 獲取連接,並創建一個 Handler 對象來處理後續的響應事件;
  • 如果不是連接建立事件, 則交由當前連接對應的 Handler 對象來進行響應;
  • Handler 對象通過 read -> 業務處理 -> send 的流程來完成完整的業務流程。

單 Reactor 單進程的方案因爲全部工作都在同一個進程內完成,所以實現起來比較簡單,不需要考慮進程間通信,也不用擔心多進程競爭。

但是,這種方案存在 2 個缺點:

  • 第一個缺點,因爲只有一個進程,無法充分利用 多核 CPU 的性能
  • 第二個缺點,Handler 對象在業務處理時,整個進程是無法處理其他連接的事件的,如果業務處理耗時比較長,那麼就造成響應的延遲

所以,單 Reactor 單進程的方案不適用計算機密集型的場景,只適用於業務處理非常快速的場景

Redis 是由 C 語言實現的,它採用的正是「單 Reactor 單進程」的方案,因爲 Redis 業務處理主要是在內存中完成,操作的速度是很快的,性能瓶頸不在 CPU 上,所以 Redis 對於命令的處理是單進程的方案。

單 Reactor 多線程 / 多進程

如果要克服「單 Reactor 單線程 / 進程」方案的缺點,那麼就需要引入多線程 / 多進程,這樣就產生了單 Reactor 多線程/ 多進程的方案。

聞其名不如看其圖,先來看看「單 Reactor 多線程」方案的示意圖如下:

詳細說一下這個方案:

  • Reactor 對象通過 select (IO 多路複用接口) 監聽事件,收到事件後通過 dispatch 進行分發,具體分發給 Acceptor 對象還是 Handler 對象,還要看收到的事件類型;
  • 如果是連接建立的事件,則交由 Acceptor 對象進行處理,Acceptor 對象會通過 accept 方法 獲取連接,並創建一個 Handler 對象來處理後續的響應事件;
  • 如果不是連接建立事件, 則交由當前連接對應的 Handler 對象來進行響應;

上面的三個步驟和單 Reactor 單線程方案是一樣的,接下來的步驟就開始不一樣了:

  • Handler 對象不再負責業務處理,只負責數據的接收和發送,Handler 對象通過 read 讀取到數據後,會將數據發給子線程裏的 Processor 對象進行業務處理;
  • 子線程裏的 Processor 對象就進行業務處理,處理完後,將結果發給主線程中的 Handler 對象,接着由 Handler 通過 send 方法將響應結果發送給 client;

單 Reator 多線程的方案優勢在於能夠充分利用多核 CPU 的能,那既然引入多線程,那麼自然就帶來了多線程競爭資源的問題。

例如,子線程完成業務處理後,要把結果傳遞給主線程的 Reactor 進行發送,這裏涉及共享數據的競爭。

要避免多線程由於競爭共享資源而導致數據錯亂的問題,就需要在操作共享資源前加上互斥鎖,以保證任意時間裏只有一個線程在操作共享資源,待該線程操作完釋放互斥鎖後,其他線程纔有機會操作共享數據。

聊完單 Reactor 多線程的方案,接着來看看單 Reactor 多進程的方案。

事實上,單 Reactor 多進程相比單 Reactor 多線程實現起來很麻煩,主要因爲要考慮子進程 <-> 父進程的雙向通信,並且父進程還得知道子進程要將數據發送給哪個客戶端。

而多線程間可以共享數據,雖然要額外考慮併發問題,但是這遠比進程間通信的複雜度低得多,因此實際應用中也看不到單 Reactor 多進程的模式。

另外,「單 Reactor」的模式還有個問題,因爲一個 Reactor 對象承擔所有事件的監聽和響應,而且只在主線程中運行,在面對瞬間高併發的場景時,容易成爲性能的瓶頸的地方

多 Reactor 多進程 / 線程

要解決「單 Reactor」的問題,就是將「單 Reactor」實現成「多 Reactor」,這樣就產生了第 多 Reactor 多進程 / 線程的方案。

老規矩,聞其名不如看其圖。多 Reactor 多進程 / 線程方案的示意圖如下(以線程爲例):

方案詳細說明如下:

  • 主線程中的 MainReactor 對象通過 select 監控連接建立事件,收到事件後通過 Acceptor 對象中的 accept 獲取連接,將新的連接分配給某個子線程;
  • 子線程中的 SubReactor 對象將 MainReactor 對象分配的連接加入 select 繼續進行監聽,並創建一個 Handler 用於處理連接的響應事件。
  • 如果有新的事件發生時,SubReactor 對象會調用當前連接對應的 Handler 對象來進行響應。
  • Handler 對象通過 read -> 業務處理 -> send 的流程來完成完整的業務流程。

多 Reactor 多線程的方案雖然看起來複雜的,但是實際實現時比單 Reactor 多線程的方案要簡單的多,原因如下:

  • 主線程和子線程分工明確,主線程只負責接收新連接,子線程負責完成後續的業務處理。
  • 主線程和子線程的交互很簡單,主線程只需要把新連接傳給子線程,子線程無須返回數據,直接就可以在子線程將處理結果發送給客戶端。

大名鼎鼎的兩個開源軟件 Netty 和 Memcache 都採用了「多 Reactor 多線程」的方案。

採用了「多 Reactor 多進程」方案的開源軟件是 Nginx,不過方案與標準的多 Reactor 多進程有些差異。

具體差異表現在主進程中僅僅用來初始化 socket,並沒有創建 mainReactor 來 accept 連接,而是由子進程的 Reactor 來 accept 連接,通過鎖來控制一次只有一個子進程進行 accept(防止出現驚羣現象),子進程 accept 新連接後就放到自己的 Reactor 進行處理,不會再分配給其他子進程。

Proactor

前面提到的 Reactor 是非阻塞同步網絡模式,而 Proactor 是異步網絡模式

這裏先給大家複習下阻塞、非阻塞、同步、異步 I/O 的概念。

先來看看阻塞 I/O,當用戶程序執行 read,線程會被阻塞,一直等到內核數據準備好,並把數據從內核緩衝區拷貝到應用程序的緩衝區中,當拷貝過程完成,read 纔會返回。

注意,阻塞等待的是「內核數據準備好」和「數據從內核態拷貝到用戶態」這兩個過程。過程如下圖:

知道了阻塞 I/O ,來看看非阻塞 I/O,非阻塞的 read 請求在數據未準備好的情況下立即返回,可以繼續往下執行,此時應用程序不斷輪詢內核,直到數據準備好,內核將數據拷貝到應用程序緩衝區,read 調用纔可以獲取到結果。過程如下圖:

注意,這裏最後一次 read 調用,獲取數據的過程,是一個同步的過程,是需要等待的過程。這裏的同步指的是內核態的數據拷貝到用戶程序的緩存區這個過程。

舉個例子,如果 socket 設置了 O_NONBLOCK 標誌,那麼就表示使用的是非阻塞 I/O 的方式訪問,而不做任何設置的話,默認是阻塞 I/O。

因此,無論 read 和 send 是阻塞 I/O,還是非阻塞 I/O 都是同步調用。因爲在 read 調用時,內核將數據從內核空間拷貝到用戶空間的過程都是需要等待的,也就是說這個過程是同步的,如果內核實現的拷貝效率不高,read 調用就會在這個同步過程中等待比較長的時間。

而真正的異步 I/O 是「內核數據準備好」和「數據從內核態拷貝到用戶態」這兩個過程都不用等待

當我們發起 aio_read(異步 I/O) 之後,就立即返回,內核自動將數據從內核空間拷貝到用戶空間,這個拷貝過程同樣是異步的,內核自動完成的,和前面的同步操作不一樣,應用程序並不需要主動發起拷貝動作。過程如下圖:

舉個你去飯堂喫飯的例子,你好比應用程序,飯堂好比操作系統。

阻塞 I/O 好比,你去飯堂喫飯,但是飯堂的菜還沒做好,然後你就一直在那裏等啊等,等了好長一段時間終於等到飯堂阿姨把菜端了出來(數據準備的過程),但是你還得繼續等阿姨把菜(內核空間)打到你的飯盒裏(用戶空間),經歷完這兩個過程,你纔可以離開。

非阻塞 I/O 好比,你去了飯堂,問阿姨菜做好了沒有,阿姨告訴你沒,你就離開了,過幾十分鐘,你又來飯堂問阿姨,阿姨說做好了,於是阿姨幫你把菜打到你的飯盒裏,這個過程你是得等待的。

異步 I/O 好比,你讓飯堂阿姨將菜做好並把菜打到飯盒裏後,把飯盒送到你面前,整個過程你都不需要任何等待。

很明顯,異步 I/O 比同步 I/O 性能更好,因爲異步 I/O 在「內核數據準備好」和「數據從內核空間拷貝到用戶空間」這兩個過程都不用等待。

Proactor 正是採用了異步 I/O 技術,所以被稱爲異步網絡模型。

現在我們再來理解 Reactor 和 Proactor 的區別,就比較清晰了。

  • Reactor 是非阻塞同步網絡模式,感知的是就緒可讀寫事件。在每次感知到有事件發生(比如可讀就緒事件)後,就需要應用進程主動調用 read 方法來完成數據的讀取,也就是要應用進程主動將 socket 接收緩存中的數據讀到應用進程內存中,這個過程是同步的,讀取完數據後應用進程才能處理數據。
  • Proactor 是異步網絡模式, 感知的是已完成的讀寫事件。在發起異步讀寫請求時,需要傳入數據緩衝區的地址(用來存放結果數據)等信息,這樣系統內核纔可以自動幫我們把數據的讀寫工作完成,這裏的讀寫工作全程由操作系統來做,並不需要像 Reactor 那樣還需要應用進程主動發起 read/write 來讀寫數據,操作系統完成讀寫工作後,就會通知應用進程直接處理數據。

因此,Reactor 可以理解爲「來了事件操作系統通知應用進程,讓應用進程來處理」,而 Proactor 可以理解爲「來了事件操作系統來處理,處理完再通知應用進程」。這裏的「事件」就是有新連接、有數據可讀、有數據可寫的這些 I/O 事件這裏的「處理」包含從驅動讀取到內核以及從內核讀取到用戶空間。

舉個實際生活中的例子,Reactor 模式就是快遞員在樓下,給你打電話告訴你快遞到你家小區了,你需要自己下樓來拿快遞。而在 Proactor 模式下,快遞員直接將快遞送到你家門口,然後通知你。

無論是 Reactor,還是 Proactor,都是一種基於「事件分發」的網絡編程模式,區別在於 Reactor 模式是基於「待完成」的 I/O 事件,而 Proactor 模式則是基於「已完成」的 I/O 事件

接下來,一起看看 Proactor 模式的示意圖:

介紹一下 Proactor 模式的工作流程:

  • Proactor Initiator 負責創建 Proactor 和 Handler 對象,並將 Proactor 和 Handler 都通過
  • Asynchronous Operation Processor 註冊到內核;
  • Asynchronous Operation Processor 負責處理註冊請求,並處理 I/O 操作;
  • Asynchronous Operation Processor 完成 I/O 操作後通知 Proactor;
  • Proactor 根據不同的事件類型回調不同的 Handler 進行業務處理;
  • Handler 完成業務處理;

可惜的是,在 Linux 下的異步 I/O 是不完善的,aio 系列函數是由 POSIX 定義的異步操作接口,不是真正的操作系統級別支持的,而是在用戶空間模擬出來的異步,並且僅僅支持基於本地文件的 aio 異步操作,網絡編程中的 socket 是不支持的,這也使得基於 Linux 的高性能網絡程序都是使用 Reactor 方案。

而 Windows 裏實現了一套完整的支持 socket 的異步編程接口,這套接口就是 IOCP,是由操作系統級別實現的異步 I/O,真正意義上異步 I/O,因此在 Windows 裏實現高性能網絡程序可以使用效率更高的 Proactor 方案。

總結

常見的 Reactor 實現方案有三種。

第一種方案單 Reactor 單進程 / 線程,不用考慮進程間通信以及數據同步的問題,因此實現起來比較簡單,這種方案的缺陷在於無法充分利用多核 CPU,而且處理業務邏輯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會延遲響應,所以不適用於計算機密集型的場景,適用於業務處理快速的場景,比如 Redis 採用的是單 Reactor 單進程的方案。

第二種方案單 Reactor 多線程,通過多線程的方式解決了方案一的缺陷,但它離高併發還差一點距離,差在只有一個 Reactor 對象來承擔所有事件的監聽和響應,而且只在主線程中運行,在面對瞬間高併發的場景時,容易成爲性能的瓶頸的地方。

第三種方案多 Reactor 多進程 / 線程,通過多個 Reactor 來解決了方案二的缺陷,主 Reactor 只負責監聽事件,響應事件的工作交給了從 Reactor,Netty 和 Memcache 都採用了「多 Reactor 多線程」的方案,Nginx 則採用了類似於 「多 Reactor 多進程」的方案。

Reactor 可以理解爲「來了事件操作系統通知應用進程,讓應用進程來處理」,而 Proactor 可以理解爲「來了事件操作系統來處理,處理完再通知應用進程」。

因此,真正的大殺器還是 Proactor,它是採用異步 I/O 實現的異步網絡模型,感知的是已完成的讀寫事件,而不需要像 Reactor 感知到事件後,還需要調用 read 來從內核中獲取數據。

不過,無論是 Reactor,還是 Proactor,都是一種基於「事件分發」的網絡編程模式,區別在於 Reactor 模式是基於「待完成」的 I/O 事件,而 Proactor 模式則是基於「已完成」的 I/O 事件。

參考資料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373468

https://blog.csdn.net/qq_27788177/article/details/98108466

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8805

https://www.cnblogs.com/crazymakercircle/p/9833847.html

點擊關注,第一時間瞭解華爲雲新鮮技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