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那些扎心的觀點

今天,在衆多待讀的書中,

我還是先挑了這本《被討厭的勇氣》。

因爲,我也是一個比較在意別人看法的人,

同時,在人際關係中,

我也是儘量避免招人討厭。

所以,看到這書名,特別好奇,被討厭的勇氣,

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勇氣?

如何才能做到不怕被人討厭?

打開這本書,

首先,我被大家的推薦語吸引住了。

“這本書絕對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稍帶苦澀卻又可治病的良藥……”

“這是一劑烈性藥,它會刺痛你的意識的神經……”

“小心檢視,你的成功是否以害怕被他人討厭而換來的?若是如此,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爲他人活了一輩子。”

當我繼續往下讀時,

我深深地感覺到,

序言所言非虛。

作者下的全是猛藥,

我在讀時,一字一句都覺得是刺,相當扎心。


我沒有讀過弗洛伊德的作品,

只聽說過弗洛伊德關於原生家庭,

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之大。

即立足於是原因論,

過去的一切決定了現在。

這種論斷,會讓人打從心底覺得:

“自己的人生改變無望”。

但是是阿德勒心理學,

立足於“目的論”,

目的論的一大前提就是:“人是可以改變的”

在論證人是可以改變的之前 ,

我們不妨來聽聽作者的這些觀點,

是否扎到了你的心:


1.心理創傷並不存在。

我們這些凡夫俗子,

或多或少都有過一些“心理創傷”吧,

但在作者看來,這個東西不存在。

因爲他認爲,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麼,

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

這就是爲什麼同樣出身貧寒,

同樣身患殘疾,

有人頹喪一生,有人輝煌燦爛。

就像作者本人,也是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例子。

所以,如果哪一天,

當你應該邁出某一步,

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時,

千萬別又給自己找理由退縮,

譬如,都怪過去的誰誰給你造成了心理陰影,

以至於現在的你,

連改變生活的勇氣都沒有。


2.憤怒是捏造出來的。

看到這一句話,

我還有點憤怒呢。

所有的憤怒,

不都是一觸即發,自然而然的嗎?

哪有什麼捏造的可能?

可是,作者的觀點和角度,

驚到我了。

他說,你不是受怒氣支配而大發雷霆,

完全是爲了大發雷霆而製造怒氣。

你可能一下子無法接受這個觀點。

但是,你可以適當回憶一下,

當你正在衝孩子,或是另一半發脾氣時,

突然,客戶打過來了,

你韻了韻神,換了換氣,

立馬用專業的、冷靜的、理智的、熱情的語氣,

接聽了客戶的電話。

可在電話結束後,你又立馬接上集,

開啓了咆哮發怒的模式……

爲了震懾對方,

你便製造了憤怒的感情。

憤怒,只不過是你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

這便是阿德勒的“目的論”


3.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

這句話,估計很多人不同意,

我們明明成天都想着“如何改變現狀、改變生活、改變人生”,怎麼可能是下定決心不改變呢?

這是因爲改變生活,需要很大的勇氣,

面對變化產生的不安,

與不變帶來的的不滿,

我們都選擇了後者。

所以,我們大部分人,

一邊期待自己,做出改變,

一邊在行動上,效仿從前。

還時時對他人發出羨慕的聲音:

如“我要是能做到像他這樣就好了,早財務自由了……”


4.自卑情結只是一種藉口。

對於許多不愛社交,不喜人來瘋的人,

給自己貼的一個最大的標籤,

恐怕就是“我內向,我自卑”,

我不想與人相處。

其實,你這麼說的原因,

只是害怕自己,在社交場合表現不佳,

被人討厭、冷漠和責怪,

才選擇乾脆不社交。

……

舉以上幾個例子,

你看出來了嗎,

我們一個個都是多麼缺乏勇氣,

缺乏改變生活的勇氣,

缺乏承認錯誤的勇氣,

我們的生活方式,

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如果想要改變,

也只有你自己才能改變。


書,今天只完一半,

但我不會像看其它書一樣匆匆。

明天繼續品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