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4每日美文閱讀和英語學習(第406天) 英語學習 美文閱讀筆記

英語學習


People fell in love with Elizabeth Taylor in 1944, when she acted in the movie National Velvet—the story of Velvet Brown, a young girl who won first place in a famous horse race.

At first, the producers of the movie told Elizabeth Taylor that she was too short to play the part of Velvet.

However, they waited for four months until three inches added to her height.

Elizabeth Taylor's acting in National Velvet is still considered to be the best and National Velvet became Elizabeth Taylor's first success.

Elizabeth Taylor was born in London in 1932. Her parents, both Americans, had moved to London for business.

When World War II started, the Taylors moved to California, where Elizabeth Taylor started acting in movies.

After her success as a child star, Elizabeth Taylor had no trouble moving into adult roles and won the Academy Award twice for Best Actress for her performance in Butterfield 8 (1960) and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lf? (1966).

1944年,人們愛上了伊麗莎白·泰勒,當時她在電影《國家天鵝絨》中扮演了一個在著名賽馬比賽中獲得第一名的年輕女孩“天鵝絨布朗”的故事。

起初,這部電影的製片人告訴伊麗莎白·泰勒,她太矮了,演不了天鵝絨這個角色。

然而,他們等了四個月,直到她的身高增加了三英寸。

伊麗莎白泰勒在國家天鵝絨的表演仍然被認爲是最好的,國家天鵝絨成爲伊麗莎白泰勒的第一個成功。

伊麗莎白·泰勒1932年出生在倫敦。她的父母都是美國人,都搬到倫敦出差了。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泰勒一家搬到了加利福尼亞州,伊麗莎白·泰勒在那裏開始了電影表演。

在她成功地成爲童星之後,伊麗莎白·泰勒毫不費力地進入了成人角色,並憑藉在《巴特菲爾德8》(1960)和《誰害怕弗吉尼亞·沃爾夫》中的表演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1966).

Elizabeth Taylor is a legend of our time.

Like Velvet Brown in National Velvet, Elizabeth Taylor was very lucky, and she was hard-working, beautiful, famous and rich.

When Elizabeth Taylor got older, she seldom acted in movies. Instead, she spent most of her time on her business, and she often helped others.

Several years ago, she raised more than $40 million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伊麗莎白·泰勒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傳奇人物。

就像《國家天鵝絨》中的天鵝絨布朗一樣,伊麗莎白·泰勒非常幸運,她勤勞、美麗、出名、富有。

當伊麗莎白·泰勒長大後,她很少在電影中表演。相反,她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了自己的事業上,而且她經常幫助別人。

幾年前,她爲研究和教育籌集了4000多萬美元。


美文閱讀筆記

㈠在經營畫面位置時,我常常感到繪畫中物體的重量另有標準,與實際世間所謂的輕重迥異。

在一切物體中,動物最重。動物中人最重,犬馬等次之。故畫的一端有高山叢林或大廈,另一端描一個行人,即可保住畫面的均衡。

次重的是人造物。人造物中能移動的最重,如車、船等;固定的次之,如房屋、橋樑等。故在山野的風景畫中,房屋、車、船等常居畫面的主位。

最輕的是天然物。天然物中樹木最重,山水次之,雲煙又次之。故樹木與山可爲畫中的主體,而以水及雲煙爲主體的畫極少。

雲煙、山水、樹木等分量最輕,位於畫面邊上不成問題。房屋、車、船等就不宜太近畫邊。人物倘描在畫的邊上,這一邊分量很重,全畫面就失卻均衡了。

把握輕重,方能和諧。

㈡立秋的一場雨後,天氣驟然轉涼,瑟瑟秋風霎那間席捲了小城。同好友放學時突遇秋雨,黑夜的籠罩如猛獸般呼嘯而來。踟躕在冰冷路面“飢寒交迫”的我們,抓起書包便衝進了附近的一家麪館。點份招牌手擀麪,一邊和操着濃重家鄉口音的女店主相談甚歡,一邊盯緊了她手上利落的活計,鼻尖似乎觸到麪糰的香氣,甜絲絲中帶有些許豆麪發酵的酸味。這讓我想起故鄉,那光亮圓滑的麪糰足以讓人心生一番綿綿的滋味。


我的童年記憶是以鄉村爲背景,在飄揚的手擀麪香氣中展開的。外祖母做得一手好麪食,她的手擀麪食材自然本真,口感勁道緊實,製作時自然少不了我這個“忠實粉絲”。一盆面,一碗水,輕沾些許水淋在面上,加以攪拌,反覆進行,待揉成麪糰後,再蓋上布醒面。外祖母常說“軟麪包子硬麪條”,和麪是手擀麪的關鍵,面只有和得硬,纔有嚼勁。醒好的麪糰光滑如嬰兒的肌膚,它臥在寬大的面板上,再在擀麪杖下變成一張大而圓的麪皮。隨後外祖母將麪皮摺扇子般層層垛疊起來,只聽得“篤篤篤”“噠噠噠”,菜刀折射出明晃晃的銀光,外祖母一雙手如蝴蝶蹁躚,動作乾脆利落,起落間演奏出一首富有節奏感的田園進行曲。最後她從中抄起麪條,舞絲綢般在空中一抖,一根根麪條便被整齊地碼在面板上。我站在一旁,猛吸一口氣,彷彿已經嗅到出鍋後那踏實而滿足的味道。


冬夜吃麪的畫面最令人難忘。一家人手捧一大碗麪圍坐在爐火邊,把頭狠埋進碗裏便“吸溜吸溜”地狼吞虎嚥起來。鼻子搶先聞個痛快,隨後麪條順着喉嚨滑下,再咕咚咕咚幾口灌下熱湯,喫得那叫一個暢快淋漓,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喫飽喝足後拍拍鼓脹的肚皮,再胡亂擤把鼻涕,渾身就一個字——“爽”!


每每這時,外祖母總深情地注視着我們,嘴角牽起欣慰的笑。爲了讓我們喫得盡興,她手下的面也變着花樣:用現擠的羊奶和麪,平滑如絲的麪糰使人垂涎三尺;將芹菜包在紗布中搗碎,取汁液和麪,淺綠色的芹菜麪條奏響悠揚的田園牧歌;當然還有最經典的豆麪麪條,發酵時的酸味在入鍋後奇蹟般化作濃郁的豆香……


後來我升入中學,漸漸遠離了故鄉,身邊繼承這番風味的是母親。她擀的是白麪,出鍋後蓋上厚厚幾大片牛肉,再撒些蔥花。每當我“哧溜哧溜”暴風吸入時,我眷戀的故鄉以及故鄉人的音容笑貌都會如畫般在我眼前鋪陳開來。


夜晚,月光與燈光織成輕紗,簌簌落在廚房內埋頭擀麪的母親身上。望向她的背影,我想這正是一種傳承。不論我走到哪裏,總有一個人,願意在每個落日熔金的黃昏或是朝霞漫天的清晨爲我捧一碗飽蘸熱忱與愛的手擀麪,這一定是一種幸運與幸福。


歲月滋長,我嘗過了各式各樣的手擀麪,每當我闔目輕嗅時,空氣中總洋溢着最令人踏實的心安。每一碗麪,都讓我記住一個人、感恩一段經歷。


我很喜歡“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這句話,因爲其間飽含了無限的溫柔。我始終相信,藏在食物中的記憶和愛永遠不會被風吹散,哪怕朝如青絲暮成雪,哪怕歲月的燈火都已沉睡。

㈢有一種活兒叫“勤勞的偷懶”,幾乎每個人都幹過。


有以下幾項任務,讓你排班做:閱讀無樂趣的科普文章、打掃衛生、刷房子、寫報告或論文,只有一天的時間,每件事都需要一天的工,你選擇做哪樣?


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打掃衛生或刷房子。把寫論文或讀你不能理解的科普文章,放在首選的,肯定是奇葩。


其實,這就是勤勞的偷懶。你寧可身體疲勞,不願大腦疲勞;你寧願讓旁人看見你出工了,不願意自己花時間和力氣,學點真知識。


我的電視劇廣告植入裏,有些品牌的營銷部,常幹“勤勞的偷懶”的活兒。某做日用品的公司要求整部戲裏出現300秒的演員刷牙鏡頭。其實是最笨的廣告方式,既好統計工作量跟領導交差,又好按單位計量算錢。殊不知電視劇裏最貴的廣告,永遠不是那些時長的廣告,而是那些天衣無縫地將產品融入戲中的廣告。這樣的廣告,只出一個鏡頭,就會被觀衆記住,這是對編劇的最高要求。他們衝着我的品牌花這麼多錢,竟然對我無要求。


我認識到這一點,是在中歐學習的那兩年。第一年是必修課,我咬牙,把一些如果不是學校要求一生都不會學的科目給啃下來。其間的痛苦和艱難,的確虐我非人。實際情況是,只要有人拿槍逼你,汽車你都擡得起。我把幾門專業財務給攻克下來,成績還不賴;我把複雜的宏觀經濟學給攻克下來,還按老師的推薦,讀了很多原典;我把以數學模型爲主的管理數量方法,硬着頭皮,瞭解一個大概,還能自己畫決策樹。這些超乎能力之外的學業,逼着我,我也能通過打開小宇宙,成爲半個門外漢。


好處是什麼?


我會在制訂公司新政策的時候,把“帕累託改進”(經濟學術語,指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拿出來翻翻,看是不是有人受益無人受損。我在投資股票的時候,已經瞭解什麼是“沉沒成本”(指以往發生的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終於把從2007年捂到今天,不捨得拋的股票,揮刀斷臂了。原本一個完全沒有數學頭腦的中年婦女,經過扒皮抽筋的學習之後,真能把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第二年選修課,我又開始犯“勤勞的偷懶”的毛病。


人手裏一旦有了一點自主權,一定揀容易的事幹。時間也花了,錢也花了,效果沒達到。我如果對自己夠狠,應該去學國際金融、投資併購、人力資源,都對我未來的工作有幫助。如果有一天不寫作,我還能成爲一名優秀的管理人才。我選擇了國學、心理學等,對我依舊有幫助,明顯不必費太多力氣就能學好的科目。這些科目相關的書籍,我本來就有興趣,沒人逼迫,我也會去讀。


說到底,人的惰性是天性。肯去做違背天性的事,因爲你想完善自我。我見過很多天資很高的人,最終“泯然衆人矣”,也見過很多小時“未必佳”的人,通過自我,修煉“大時了了”。


差別就取決於,你每天是否在勤勞地偷懶。聰明不是人人都有,努力卻沒有天資的區別。

㈢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在奶奶牀頭櫃第二層抽屜裏的一堆針線下,發現了她的日記本。


這是一個從菜市場地攤上買來的劣質橫格本。看起來,它既是日記本,也是摘抄本。


從正面翻起,是奶奶平時從電視節目、藥店裏的免費雜誌和我留在家裏的書上抄來的,一切她覺得寫得好的東西。既有《秋冬最養人的五種水果》這樣的養生保健信息,也有《年紀越大越快樂》這樣的“老年勵志”短文,還有《孝順兒子十勸媽》這樣教人處理婆媳關係的實用文章。


但如果將本子從後往前翻,就會發現另一個世界,裏面藏着一個我從未了解過的奶奶。


奶奶名叫瑞華,今年72歲,文化程度是小學畢業。幾年前的某一天,奶奶突然跟我說,她要寫一本自傳。“奶奶的人生有什麼值得寫一本自傳的?”這是我當時的第一反應。


和不少由家中老人帶大的孩子一樣,奶奶貫穿了我迄今爲止的所有記憶,可以說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但從小到大,在我的世界裏,“奶奶”是瑞華永恆的代號。我對“奶奶”之外的她一點兒也不好奇,有時候甚至想不起她的名字。


但是在這個日記本里,她是那樣的鮮活。


日記本里夾着許多封永遠也不會寄出去的信。一些信是寫給她的獨子,也就是我爸的。她在這些信中勸慰我爸別因爲生意上的事憂心,責怪他一直不戒菸。信裏偶爾會出現爸爸的小名:“團團兒,記得你小時候咱們孃兒倆每天生活得有說有笑的,現在看你每天眉頭緊皺,我真無奈!”


更多的信則是寫給我的。她在我20歲生日那天給我寫信,祝我生日快樂。她寫道“人生最多就是5個20年”,然後就像怕來不及一般,一口氣寫完了她對我人生剩下4個20年的不同祝福。信的末尾,她寫下對我的最終祝福:“20年前的今天我欣喜,20年後的今天我欣慰。最後希望你自尊自愛,自強自立。”


看到這篇生日祝福時的我,早已過了20歲。我努力回想卻怎麼也想不起,20歲生日那天,我有沒有給奶奶打電話。奶奶從不會主動給我打電話,她生怕打擾到我。而20歲的我,很有可能因爲沉浸在生日聚會的歡樂中,連一個親口對我說“生日快樂”的機會都沒有給奶奶。


也許在那天,她期待了很久,一直在等我的來電。她坐在她的小房間裏,看着天色黯淡下去,最後決定將心裏醞釀許久的祝福,全部寫下來。


我意識到:奶奶的精神世界已無人問津,她只能將情感全部藏進這日記本里。


日記本里更多的字句,是奶奶寫給自己的。


她寫下看完新聞的感想:“今年是怎麼了,有的人跳樓,有的人出車禍,一個一個的(地)就這樣消失在了人間。”她寫自己的家鄉和童年,文章名字叫《我的家鄉數最美》:“美在每年大水後衝來許多大小石頭。到了九月九成羣結隊的九香蟲飛來藏在石縫裏。熟悉的我們去搬開石頭獲得寶貝,回家做出來可以和海蔘、燕窩比美。”


她寫的句子有時很樸實:“家鄉美得讓兩岸的姑娘拌嘴。能力欠缺的小夥也能娶上媳婦,至今沒有一個光棍。”有時又文縐縐起來:“我的故鄉(有)說不盡的美,有我的青春流淌過。二十幾年前無奈地離開了你,讓我至今依然後悔。”


奶奶寫清明節去上墳時的心情:“逝去的親人是永遠的留念,一切都還像昨天一樣在我腦海裏浮現。”她寫自己終於捨得放下母親逝世帶來的痛:“由(尤)其是我母親,直到去年我纔想通了,我都要進墳墓了,又何苦這樣繼續折磨自己呢!”她寫到自己越來越難以入睡,彷彿能感覺到生命在流逝:“嘗試入睡的時間比入睡的時間長,睡着了立刻就醒了,不知道身在何處,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活着。”她寫自己被家暴和爭吵填滿的婚姻:“我一生都活在婚姻的殘核(骸)裏。”


我盯着那個寫錯的“骸”字,腦海中閃過許多我“選擇性刪除”了的片段。在我幼年時的某個傍晚,奶奶被爺爺粗暴地趕出家門,她只好牽着我的手在附近兜圈,直到夜色漸濃,冷風吹得我臉頰冰涼。奶奶只好硬着頭皮敲門,低聲哀求爺爺至少讓我進屋。


讓我看得最痛心的,是她在生日那天給自己寫的信:“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記得,這世上來過一個姑娘,美麗聰慧、勤勞大方,可惜嫁錯了人,一輩子就這麼過去了。”


奶奶的日記本很奇妙,從前往後翻,能看見老太太瑞華;從後往前翻,能看見小姑娘瑞華。當我偷看完奶奶的日記,感覺就像一本打開許久的書終於“啪”的一聲被合上了——奶奶不再僅僅是奶奶,而是一個完整的女人。可是無論我如何竭力去想象,也想象不出少女時代的奶奶,想象不出作爲一個女兒、一個妻子、一個年輕媽媽的瑞華曾如何活在這個世上。


我所知道的那些零星的線索,比如奶奶年輕時是小鎮上遠近聞名的裁縫,比誰都拼;比如奶奶幾乎是一個人把爸爸帶大的,半夜孩子熟睡後她便抓緊時間做衣裳……由這些線索拼湊起來的奶奶,一直是堅忍、要強甚至固執、倔強的。奶奶從未在我面前掉過眼淚,我卻從這些滿是錯別字的書寫中,看到了傷痕累累的她。


我已不敢再想,那些坐在墳前的黃昏,那些看完電視新聞後的早晨,那些沒人記得的生日,那些覺得“生命在逝去”的深夜,奶奶唯一可依靠的,竟只有這本劣質發黃的日記本。


有一次回家,我發現奶奶的牀邊立着一張塑封好的照片,照片上的年輕女人穿着旗袍站在花園中。而這個身材曼妙的姑娘卻有着一張滿是皺紋、眼睛渾濁的老太太的臉。原來,奶奶花了50塊錢,在菜市場的某個路邊攤上,讓人用電腦軟件把她的頭像拼接到了穿旗袍的姑娘身上。拙劣的拼接技術,讓做出的人像看起來既恐怖又可笑,我卻盯着這張照片,心酸不已。


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人再過問奶奶的慾望和情感,甚至沒有人會覺得她是個女人。奶奶72歲了,眉毛掉沒了,頭也快禿了,乳房垂到了肚子上,整個人又矮又胖。但她還是和所有女人一樣,想要拍一張美美的照片,擺在自己的牀頭。於是平時買雙鞋也只捨得花30元的奶奶,爲了一張這樣的照片,花了50元。


奶奶的一生有什麼值得寫入自傳的?我回想着這個問題,很快意識到,在未來,我也會面臨這個問題——我自己的一生又有什麼值得寫一本自傳的?很可能我的答案是:沒有。


當我這樣想時,我對奶奶肅然起敬,她做到了給自己的人生一個交代。


也許會有那麼一天,奶奶的日記永不再更新,而我也會和奶奶一樣,在無人問津的生日那天,寫下“這輩子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做女孩子的時候”這樣的句子。


只希望到那時,我還記得那句寫在信尾,來自奶奶的祝福:“最後希望你自尊自愛,自強自立。”

㈣立秋前一天北京下冰雹,雹子砸下來,像雞蛋大。


  夜裏睡覺開着窗戶,風涼,蓋被子,腳露着還有些冷。電閃雷鳴,來勢兇猛的雨,牽出我心裏隱隱的不安,總覺得有什麼不好的事情會發生。


  果不其然,睡醒翻手機,習慣性地看一眼老皇曆:乙未年,甲申月,丙辰日,宜嫁娶,忌出行,立秋。我躺在牀上,心頭明顯一沉:


  完了,一夜春風一葉暖,一場秋雨一陣寒。這麼突然。立秋了,家後頭的大排檔,過幾天就要歇業了,意味着他家的涼拌藜蒿,也吃不了幾頓了。感覺就像:要被心愛的男朋友甩了,幾乎想哭。


  花毛雙拼蒜黃瓜,木耳皮凍老虎菜,都是最普遍的夏季擼串好朋友系列,但凡有烤攤,不論規模,一定都有這些標配涼拌菜。在北京擼串擼了很多年,說起夏季夜宵的好去處,真的蠻多。從規模巨大的天通苑龍德廣場到五花八門的簋街,從臥虎藏龍的工體路邊攤到人滿爲患的望京小腰,從掛羊頭賣狗肉的東北菜小館子到炒豆衚衕深處的日本居酒屋,我擼了個遍。


  凌晨三點跟朋友喝完酒,站在二環邊飢腸轆轆,問:這個點兒再去哪擼點兒啊?馬上有人應答:走走走,慈雲寺橋往東三百米,全北京最正宗的羊肉串,你絕對沒喫過。


  幾乎所有熱愛擼串的人,心中都守着一家“絕對好喫又正宗的串店”,當旁人對此產生質疑,說“你這家真不如我說的那家”的時候,極像侵略。當你嘗過一串味道全新的烤雞翅,自己也忍不住覺得“真的比我說的那家正宗”的時候,就是背叛。


  擼串配鮮啤,主食疙瘩湯,後者纔是考驗一家串店功力的必殺菜品,也是大多數“擼串飯局”的點睛之筆。


  我曾經在一家小有名氣的店喝過一碗沒放西紅柿的疙瘩湯,從此以後便將那家店永遠地划進了黑名單。沒有西紅柿,豈不是對疙瘩湯最大的侮辱?我喝在嘴裏,彷彿也被傷了自尊。


  肉串上桌,趁穿着肉的鐵籤子燙嘴,趕緊擼一串。平心而論,哎呀,肥而不膩,鮮香嫩彈。不枉此行。我在心裏默默記下店名:這是一家可以再來的店。


  說起擼串,就不能離開東北。關於東北,我聽了很多傳說。最有名的當數“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聽說東北人從早擼到晚,一天能擼好幾場,牛鬼蛇神傾巢而出,盤踞在街頭巷尾的各家串店,擼串,喝酒,划拳,不知疲倦。江湖兒女,大家心照不宣,沒喝多以前,絕不會多瞅對方一眼。


  我自詡北京擼串界女王,走過路過,一定不能錯過這樣的熱鬧。我們在路邊隨便揀了一家人不多的店坐下,老闆娘便熱情地迎上來:老妹兒啊,整點兒啥?入鄉隨俗,是最基本的禮貌,於是答:啥好整啥。


  老闆娘樂了:那咋的,擱我這兒沒有不好的。邊說還邊翻着白眼。


  老妹兒,酒先喝着。老闆娘抄好菜單,起開啤酒,華麗轉身,對着後廚大聲喊:大腰子再來倆!聲音渾厚,振聾發聵。確實狂野。


  要說擼串擼的是感覺,確實非東北莫屬。但要說擼品質,華北和東北就別爭了,一定要去大西北擼一次。


  前一陣,我和朋友跨越半個中國去了趟新疆,在那拉提大草原上擼到了我這輩子喫過的最好喫的羊肉串,一口下去,眼淚噴湧而出,相見恨晚。


  肉質鮮美,無須佐料粉飾,一點鹽,一點孜然,完爆全國其他各地。


  山好水好草原好,羊兒躺着也能喫飽,無邊無際的大草原,小羊們喫飽了隨便曬曬太陽跑一跑,其肉自然美味。而這樣優質的食材,根本不需要冷鏈配送。有朋自遠方來,熱情的哈薩克族小夥子,傍晚騎着馬去後山上套一隻小羊,現宰現切現烤。真正的百米之內,產地直達。


  穿羊肉的鐵籤子半米長,每塊肉分量都很足,在炭火上吱吱冒油,肉筋上那一塊肥肉,晶瑩剔透。香氣四溢,聞着都要醉了。


  烤肉串的小夥子笑起來牙齒雪白,他端來肉串隨我們一同坐下。酒過三巡,他不經意地抱起冬不拉,那天生的好嗓音,信手拈來便是曲調。


  廚娘聞聲,掀起簾子從後廚出來,放下一大盤熱騰騰的拉條子,踩着節拍,曼妙舞姿,說跳就跳起來。同行的朋友精通非洲鼓,也挽起袖子,鼓點像雨滴般從空中落下來。


  隔壁桌的陌生人,像熟識多年的老朋友,也幫你打起默契的節拍。


  山美水美,人美景美,歌美肉美心情美。我坐在一旁,大口喝着號稱能奪命的烏蘇啤酒,擼了一串又一串。實在太飽了,就從包裏掏出大山楂丸,嚼上兩顆消消食,繼續擼。


  朋友汗顏:你這是用生命在擼串啊,喫飽了就別硬撐了啊!


  不不不,我歇會兒還要再擼兩串。因爲我知道,離開新疆,這樣的羊肉怕是很難擼到了。誰說擼串正不正宗不重要的啊,在新疆擼一次你就知道了,羊肉串正不正宗,實在非常重要。


  在我要擼第八串的時候,同行的男孩子看不下去,制止了我。


  烏蘇啤酒果然名不虛傳,兩瓶啤酒沒喝完,已經有些暈。我起身往外走,吹吹草原的夜風醒醒酒。


  新疆的傍晚很長,晚上十點多,天還沒有完全黑透。大朵白色的雲掛在草原的山坡上,繁星灑在墨綠色的夜空中,近在咫尺,彷彿觸手可及。


  天空和羊肉,美如夢境,看不膩也喫不膩,真想統統打包。


  但轉念想想,再美味的食物,天天喫,頓頓喫,恐怕也不好吃了吧。反倒是難得喫一回,纔會如此難以忘懷。


  擼串如此,生活亦是如此。臨行前,雙手抱拳,同滿桌的羊肉揮淚告別,跟朋友用力擁抱,在耳邊輕輕地說:保重身體,後會有期。


  這些年,經常告別,說了很多再見,但有很多個再見,最後都不了了之,但時間怎麼這麼快呀,還沒怎麼擼呢,怎麼突然就立秋了?


  抓緊時間給朋友發消息,一開始文藝又賣萌:趁着北京夏天的餘溫,我們去撩人的夜色裏擼個串串好不好,昂昂?


  轉念覺得,馬上三十歲,年紀也不小了呢,於是刪掉重來,扔過去四個字:晚上擼啊。朋友說:好,那簋街吧,有串有麻小。


  城市這麼大,朋友我們多久沒見啦?晚上去擼串吧,這就是我們久別重逢的理由。立秋了也不怕,我們秋天貼秋膘,入冬涮火鍋,春天上樹掐椿苗。我們圍着飯桌,拉鉤說好,明年夏天,不擼不散,肥瘦相間的大腰子,依然還是要帶血八分熟。

㈣1

  最近,屠呦呦團隊青蒿素的新進展上了熱搜,他們延長了青蒿素的用藥時間,而這一進展,能解決“青蒿素抗藥性”這一世界級難題,屠呦呦團隊還發現,雙氫青蒿素對治療具有高變異性的紅斑狼瘡效果獨特。

  紅斑狼瘡被稱爲不死癌症,因爲無法治癒,所以得了就是絕症。對於那些患病的人來說,這種病意味着死亡。我們知道的邁克爾·傑克遜、Lady Gaga的姑姑,都是因爲這種病去世的。

  2012年,中國紅斑狼瘡的患病人數達到90萬,而且這個數據在不斷增長,其中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患病率居世界第二。對於紅斑狼瘡,最大的認知便是:目前無法根治。

  屠呦呦的新進展意味着什麼?

  這意味着,僅僅在中國,屠呦呦這一發明有可能拯救上百萬人的生命,而如果從世界範圍來看,這個數字會呈幾何倍數增長。

  人們驚歎於屠呦呦的厲害與偉大!但是,早在這之前,屠呦呦便已經用自己的研究,驚豔世界。

2

  1930年12月,一個女孩誕生於屠家,父親屠濂規以“呦呦鹿鳴,食野之芩”(語出《詩經》,“芩”泛指“蒿類植物”)中的“呦呦”二字,爲女兒取名屠呦呦。

  屠呦呦是屠濂規第四個孩子,也是第一個女兒,備受長輩疼愛。不過,誰也沒有想到,屠呦呦出身於書香門第,最終卻走上了醫學科研之路。

  2015年,屠呦呦被授予諾貝爾生物學和醫學獎,同時也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人。這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爲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2019年,英國BBC發起了一項全民票選,屠呦呦和居里夫人、愛因斯坦、圖靈並列“20世紀最具標誌性人物”。

  BBC紀錄短片《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這樣說道:當我們提及傑出的科學人物時,毫無疑問,屠呦呦一定會出現在這個名單中。

  爲什麼?

  如果要用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來衡量一個人的偉大程度,那麼,毫無疑問,屠呦呦,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她研製的藥物,拯救了數百萬人的性命,包括世界上的貧困人羣,以及上百萬的兒童。而這,都是因爲青蒿素的發現和提取。

  瘧疾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最大的殺手之一,僅非洲每年就有100多萬人死於瘧疾。20世紀60年代,越南戰場成千上萬的士兵在被攜帶瘧疾的蚊蟲叮咬後喪命,因瘧疾死亡的士兵數量,多到無法估量。面對越南的求助,中國成立了研究組,當時身在中醫研究院的屠呦呦,臨危受命,接下了研究對抗瘧疾藥物的重任。她靠着一雙腳,走訪瘧疾藥方,靠着一雙手,一字一句,生生整理出640萬字的藥方集,當時有2000多個關於瘧疾的藥方,需要一一實驗排查,巨大的工作量,耗費了她的全部精力。爲了新藥的研製,她不得已將孩子們送去寄養。研製的過程異常艱難,一次次實驗,研究了200多種中草藥,但依然顆粒無收。

  當時身邊的人都勸她放棄,畢竟許多發達的國家都對瘧疾束手無策,更何況我們。但是,屠呦呦不死心,她把目光轉向了厚厚的古代醫書典籍。翻閱浩如煙海的典籍,她發現了古書中一條關於治癒瘧疾導致發熱的藥方,這給了她靈感,改用低沸點溶劑來提取有效物,後來發現這種有效物對於瘧疾的抑制程度達到100%。

  但是,當他們欣喜地進行臨牀試驗時,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經歷千辛萬苦發現的有效物,卻根本無法判斷能不能適用人類,研究一度陷入停滯。雖然明知有生命危險,但是屠呦呦還是決定以身試藥,後來,試驗成功了。這背後是191次實驗。

  一次次改良、實驗,再改良,無限循環更新,終於在1986年,青蒿素獲得了衛生部新藥證書;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把青蒿素列入基本藥物名錄。

  在屠呦呦發現和成功提取青蒿素之前,全世界約一半人口處於罹患瘧疾的風險之中,而屠呦呦的發現,直接讓這個數字整整下降了50%。BBC這樣說道:很少有人像她這樣,敢於冒着生命危險,去直面不可知的危險,僅僅因爲治癒別人的一絲希望。

  即便取得了世界級成就,我們也很少在一些場合看到她的身影。

  2015年諾獎公佈去領獎時,根據事先的約定,各路媒體記者專程趕到第三航站樓爲她送行,結果,一行衆人在航站樓左等右等,卻始終不見屠老身影。後來才得知,屠呦呦早已悄悄辦完登機手續,走普通登機通道登機起飛了。

  2017年,屠呦呦榮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當閃光燈都準備好的時候,等到的只有滿臉抱歉的負責人:“實在抱歉,屠呦呦先生因爲身體欠佳不能到場,由她的幾位同事接受大家採訪。”

  是的,她又一頭扎進實驗室。

  張載的《橫渠四句》中有這樣一句話:“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屠呦呦,擔得起這四句話。

  放眼望去,世界上像屠呦呦這樣的人,少之又少。而我們何其有幸,能擁有這樣一羣人。

3

  今天屠呦呦團隊的新進展,不僅僅是一項研究成果,也不是爲了獲得獎項去做的努力,對於很多人來說,那是他們的生命和希望。

  曾經在知乎上看過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評價屠呦呦?

  被贊最多的回答是這樣的:在當下這個時代,人們瘋狂追逐着名與利,大多數人都希望孩子能一夜成名,沒有人想成爲科學家,大多數人的人生規劃,是成爲明星,要不就是網紅,除了這些,似乎無從選擇。

  而屠呦呦的存在,這些默默無聞、籍籍無名卻真正改變這個時代、擔起民族脊樑、扛起國家未來的人,也許給了我們關於人生的另一種答案。

(火箭熊摘自微信公衆號“大聲嚷嚷啦啦啦”)

——《意林》雜誌2019年8月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