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律啓蒙•下卷》九青(3)

  • 書對史,傳對經,鸚鵡對鶺鴒\color{red}{[jī líng]}
    黃茅對白荻,綠草對青萍。

  • 風繞鐸\color{red}{[duó]},雨淋鈴,水閣對山亭。
    渚蓮千朵白,岸柳兩行青。

  • 漢代宮中生秀柞\color{red}{[zuò]}
    堯時階畔長祥蓂\color{red}{[míng]}

  • 一枰\color{red}{[píng]}決勝,棋子分黑白;
    半幅通靈,畫色間丹青。


傳、經:傳,解釋經文的著作。經,被尊爲典範的著作或宗教典籍。

鶺鴒\color{red}{[jī líng]}:亦稱“脊令”,一種體小,尾部和翅膀很長的鳥,因體色黑白相間的鳥,狀似舞臺上張飛的臉譜,俗稱“張飛鳥”。鶺鴒只要一隻離羣,其餘的就都鳴叫起來,尋找同類。《詩經·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脊令也作爲兄弟的代稱。

黃茅:一種山坡上叢生的野草。嫩時牲畜喜食,稈可供造紙、編織,根、稈、花可爲清涼劑。唐白居易《酬元員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憶見寄》:赤嶺猿聲催白首,黃茅瘴色換朱顏。

白荻:生於山坡草地和平原崗地、河岸溼地的野草。頂部有穗狀柔毛,穗花淺黃近白。常被人誤認爲蘆葦。唐白居易《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

風繞鐸\color{red}{[duó]}:鐸,懸掛於殿、塔檐下的鈴鐺,遇風即響,古稱佔風鐸,據說是最早的風鈴。五代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佔風鐸》:“ 岐王(唐睿宗四子李範)宮中於竹林內懸碎玉片子,每夜聞玉片子相觸之聲,即知有風,號爲佔風鐸。”
唐白居易《遊悟真寺詩》:前對多寶塔,風鐸鳴四端。

雨淋鈴:亦作“雨霖鈴”。相傳唐玄宗因安史之亂逃往蜀地,入邪谷時連日淋雨,棧道中聞鈴聲有感,遂作“雨淋鈴”樂曲以悼楊貴妃。
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渚蓮:渚,水中小塊陸地,洲渚,渚田。水邊的荷花。

漢代宮中生秀柞\color{red}{[zuò]}:秀柞,秀麗的柞樹。柞樹耐修剪、易造型,經拉片造型后冠如華蓋,千姿百態,神韻獨具,是風景園林、庭院別墅區造型景觀精品樹種。漢代陝西周至建有離宮,內有五棵柞樹,都互相連接擁抱着,上面樹枝連成一片,遮出數十里的樹蔭來,故名“五柞宮”。《漢書·武帝紀》:二月,行幸(帝王駕臨)盩厔([zhōu zhì],周至)五柞宮。

堯時階畔長祥蓂\color{red}{[míng]}:祥蓂,蓂莢,一種祥瑞草的果實,傳說長在堯的住所臺階上,從初一到十五,每日結一莢;從十六至月終,每日落一莢。如果此月爲小月,最後那片葉子就只凋零而不落下。堯覺得驚奇,稱它爲蓂莢。又因可按蓂莢果生、落的時間計算日月,故又名歷莢。又因夾階而生,又名階蓂。
漢班固《白虎通·封禪》:日曆得其分,即蓂莢生於階間,蓂莢者,樹名也,月一日一莢生,十五日畢,至十六日,一莢去,故夾階而生,以明日月也。

\color{red}{[píng]}:棋盤。


讀了《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對韻》三本國學啓蒙讀物,感覺《三字經》說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個不同的字”的限制,淺白順達差強人意,還是《笠翁對韻》好,不但自帶美感還真正寓教於樂,是我這個不小的朋友的最愛。

與《笠翁對韻》類似的還有一本《聲律啓蒙》,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所編。進士,那是通過縣考、省考、國考層層選拔,是可以參加殿試衝狀元的,無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可巧,《笠翁對韻》的作者李漁也是康熙年間人,只是他沒有功名,是位民間戲劇家。

一位居廟堂高高在上,一位處江湖深浸地氣,同樣編纂兒童啓蒙讀物,他們會有什麼不一樣呢?越想越期待了,我們趕緊來體察一番吧!

對音韻平仄不甚瞭解,只知道讀着悅耳順暢,是遵循古人演練定的格式,這次也不妨跟着學習一下。

相較於《笠翁對韻》每韻2-4段不等,《聲律啓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爲:

-平對仄,仄對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對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暈了……同以前一樣。把這格式丟一邊,先學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證,原來……還是蠻簡單的嘛!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於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統稱爲仄聲。

現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áǎà”,我們小時候學習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它們有專業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爲“平”,三聲、四聲即爲“仄”。是不是很簡單!(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併入其它聲調。)

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交融,方言無數,口音更是千差萬別,平仄的判別並不是那麼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學詩:

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我們初學者切記切記,不要被音韻平仄這些東東縛住了。


《聲律啓蒙•上卷》一東(1)
《聲律啓蒙•上卷》一東(2)
《聲律啓蒙•上卷》一東(3)
《聲律啓蒙•上卷》二冬(1)
《聲律啓蒙•上卷》二冬(2)
《聲律啓蒙•上卷》二冬(3)
《聲律啓蒙•上卷》三江(1)
《聲律啓蒙•上卷》三江(2)
《聲律啓蒙•上卷》三江(3)
《聲律啓蒙•上卷》四支(1)
《聲律啓蒙•上卷》四支(2)
《聲律啓蒙•上卷》四支(3)
《聲律啓蒙•上卷》五微(1)
《聲律啓蒙•上卷》五微(2)
《聲律啓蒙•上卷》五微(3)
《聲律啓蒙•上卷》六魚(1)
《聲律啓蒙•上卷》六魚(2)
《聲律啓蒙•上卷》六魚(3)
《聲律啓蒙•上卷》七虞(1)
《聲律啓蒙•上卷》七虞(2)
《聲律啓蒙•上卷》七虞(3)
《聲律啓蒙•上卷》八齊(1)
《聲律啓蒙•上卷》八齊(2)
《聲律啓蒙•上卷》八齊(3)
《聲律啓蒙•上卷》九佳(1)
《聲律啓蒙•上卷》九佳(2)
《聲律啓蒙•上卷》九佳(3)
《聲律啓蒙•上卷》十灰(1)
《聲律啓蒙•上卷》十灰(2)
《聲律啓蒙•上卷》十灰(3)
《聲律啓蒙•上卷》十一真(1)
《聲律啓蒙•上卷》十一真(2)
《聲律啓蒙•上卷》十一真(3)
《聲律啓蒙•上卷》十二文(1)
《聲律啓蒙•上卷》十二文(2)
《聲律啓蒙•上卷》十二文(3)
《聲律啓蒙•上卷》十三元(1)
《聲律啓蒙•上卷》十三元(2)
《聲律啓蒙•上卷》十三元(3)
《聲律啓蒙•上卷》十四寒(1)
《聲律啓蒙•上卷》十四寒(2)
《聲律啓蒙•上卷》十四寒(3)
《聲律啓蒙•上卷》十五刪(1)
《聲律啓蒙•上卷》十五刪(2)
《聲律啓蒙•上卷》十五刪(3)
《聲律啓蒙•下卷》一先(1)
《聲律啓蒙•下卷》一先(2)
《聲律啓蒙•下卷》一先(3)
《聲律啓蒙•下卷》二蕭(1)
《聲律啓蒙•下卷》二蕭(2)
《聲律啓蒙•下卷》二蕭(3)
《聲律啓蒙•下卷》三餚(1)
《聲律啓蒙•下卷》三餚(2)
《聲律啓蒙•下卷》三餚(3)
《聲律啓蒙•下卷》四豪(1)
《聲律啓蒙•下卷》四豪(2)
《聲律啓蒙•下卷》四豪(3)
《聲律啓蒙•下卷》五歌(1)
《聲律啓蒙•下卷》五歌(2)
《聲律啓蒙•下卷》五歌(3)
《聲律啓蒙•下卷》六麻(1)
《聲律啓蒙•下卷》六麻(2)
《聲律啓蒙•下卷》六麻(3)
《聲律啓蒙•下卷》七陽(1)
《聲律啓蒙•下卷》七陽(2)
《聲律啓蒙•下卷》七陽(3)
《聲律啓蒙•下卷》八庚(1)
《聲律啓蒙•下卷》八庚(2)
《聲律啓蒙•下卷》八庚(3)
《聲律啓蒙•下卷》九青(1)
《聲律啓蒙•下卷》九青(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