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典文學《心》:夏目漱石用溫柔的筆觸,深刻解剖人性之難以捉摸 一、日本文學中的頹與喪 二、先生的故事 三、人之善惡

夏目漱石,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日本近代的文豪、國民作家,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可以與魯迅先生在國人心中的地位比肩。

而魯迅先生的小說創作,也深受夏目漱石的影響。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讀了許多夏目漱石的作品,1914年夏目的新作《虞美人草》在《朝日新聞》上連載,魯迅先生爲了能及時追更新,還專門訂了這份報紙,之後單行本出版,又親自購買。

再後來又買了《漱石全集》,直到逝世前十日,還買了全集的第14卷。

在1933年發表的《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一文中,魯迅先生寫道:

記得當時最愛看的作者,是俄國的果戈裏和波蘭的顯克微支。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鷗外。

夏目漱石在魯迅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夏目漱石一生的作品很多,在國內最爲人知的應該是《我是貓》,算是暢銷書了。

相比《我是貓》,《心》的知名度要低很多,但它的文學價值非常高。

在日本,幾乎所有的高中語文教科書裏,都要收錄這篇小說的精華部分,還有不少學校會指定《心》作爲假期的閱讀書目。

凡是接受過高中教育的日本人,幾乎不會有人沒讀過這篇小說。在各大出版社的受歡迎文庫統計中,《心》也經常佔據首位。

可以稱得上是讀者數量、受歡迎程度和研究對象方面的三冠王。

作品風格方面,《心》跟《我是貓》也不太一樣。

《我是貓》是夏目漱石的處女作,屬於早期作品,這個時期他的作品,擅長以揶揄的語氣,揭示人性的自私以及不道德之處,幽默詼諧,鍼砭時弊,與魯迅的文風有異曲同工之妙。

《心》則是他的“後期三部曲”之一。

夏目漱石的生命很短,去世的時候年僅49歲。1910年,他因胃潰瘍惡化住院,一度瀕臨死亡,這也極大地改變了他的創作風格,使其後期作品偏向於消極沉鬱。

一、日本文學中的頹與喪

以上是對作者和作品的簡單介紹,回到本書,《心》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它是以“我”的敘述視角,講述了一個我稱之爲“先生”的人的故事。

大學一個暑假,我在鎌倉的海邊偶然結識了先生。

先生表現得冷淡、疏離,我卻情不自禁想要去接近他,幾次接觸之後,終於與先生建立起一種“能夠到他家中去做客”的關係。

先生學識豐富,擁有一份不用出去工作也足以生活下去的家業,有一個美麗溫柔的妻子,兩個人很恩愛。

但他卻是個與這個世界始終保持着疏離感的厭世者,沒有什麼朋友,除了妻子之外似乎也沒什麼親人,整日裏無所事事,覺得這個社會上的一切事物都很無趣。

從與先生和夫人的交往中,我零零散散地瞭解到一些先生的過往。

他的父母在同一段時間內相繼死去,他曾被有血緣關係的親戚欺騙,在財產問題上喫過大虧。

他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在臨近大學畢業時突然死去,是非正常死亡,先生的改變,也是從那時開始的。

他每週都會去給這個朋友掃墓,且只自己一人去,連夫人都不許跟着。

我渴望瞭解先生,先生也承諾,有一天或許會將他的過往告訴我,現在還不願講。

以上便是《心》這個故事的開端,零零碎碎的線索,讓我們多少可以猜測得到,先生有一段傷痛的過往。但先生的祕密究竟是什麼?這些疑惑,吸引着我們跟隨作者繼續往下走。

讀這部分的時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很有典型的日本文學作品那個味,就是那種頹、喪、沉鬱的感覺。

當然,我讀過的日本文學作品並不算太多,基本就是在國內比較出名的那幾位,除了夏目漱石之外,還有像村上春樹,川端康成,渡邊淳一,太宰治,以及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等。

然而,就在我讀過的有限的這些日本文學作品中,似乎每一部,都有人在自殺,都瀰漫着一種頹,喪,厭世的情緒和氛圍。

我常常覺得,中國文學作品裏的苦難,大多是向外的,是環境加諸於你的,比方說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駱駝祥子》,陳忠實的《白鹿原》,阿來的《塵埃落定》,餘華的《活着》等等。

而日本文學作品中的苦難,則是向內的,就是人內心在那糾結呀,痛苦呀。

所以很多人不喜歡日本文學作品,覺得總有點富貴閒人的無病呻吟感。

我自認並不是一個過於敏感細膩,過於悲觀的人,就我本人而言,我也更喜歡那種有波瀾壯闊史詩感的作品,或者是那種有極致而濃烈的情感的作品。

但是在讀日本文學作品時,還是會莫名地被那種頹、喪的氛圍所吸引,莫名地深墜其中,無法抽離。

我想,或許是因爲,日本作家真的很善於解剖人性。

他們總是拿着手術刀,那樣一點一點地,把人性中的一些東西,解剖得骨肉分明,讓你不得不明明白白地去直面它、審視它。

於是,你會發現,那種頹,那種喪,那種人性裏的自私、虛僞、軟弱,你多多少少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這常常會讓人覺得害怕,恐懼,害怕自己萬一有天也莫名陷入他們的境地。

這或許就是日本文學的魅力。

《心》這本作品也是如此。一開始描述的,是先生所呈現出的狀態,接下來,就開始解剖與審視了。

二、先生的故事

我因爲父親生病,回到鄉下老家,在我照顧着垂危的父親,期待與先生的再次見面時,突然收到了先生一封長長的、長長的信,那是他的遺書。

遺書裏,先生向我講述了他的過往。

在先生還不到二十歲時,他的父親得了可怕的傷寒,又傳染給了在旁邊看護的母親,兩個人相繼死去。

父母把後事託付給先生的叔叔。叔叔開朗豁達,與父親的關係十分要好,他接受自己兄嫂的囑託,照顧侄兒,爲他打理家產,盡心盡力。

先生也視叔叔爲至親之人,信任他,感激他,尊敬他。

但是後來,如我們所料,叔叔利令智昏,侵佔了先生的財產。經親戚調解,先生最後得到了比他應得到的少得多,但也足以維持他生活的一筆家產,到東京繼續讀大學。

那時的先生,是個熱心之人。爲了幫助經濟困難的好友K,他特地邀請K與自己同住,還會默默地向房東太太交上兩個人的伙食費,儘量以不傷害K自尊心的方式給予他幫助。

而陰差陽錯的是,兩個人都愛上了房東太太家的小姐。

K向先生坦白了自己的愛情,誠懇地徵求好友意見,而先生卻出於自私的心理,用“精神上缺乏進取心的人就是笨蛋”這樣一句話,奉勸K像從前一樣節慾或禁慾下去。

之後,又先下手爲強,揹着好友向房東太太提出了求婚。

K無意中從房東太太那裏得知此消息,他沒有指責,沒有怨怪,甚至都沒有去找先生對質,只是在一個夜晚,選擇了割頸自殺。

遺書中,他一個字都未曾提及小姐,只說自己是因爲軟弱無能、對未來失去希望而自殺,他對先生一直以來的幫助表示感謝,並託先生爲他料理後事。

先生娶了小姐,但他的人生從此蒙上了一層陰影,他無法接受自己的卑鄙,也沒有勇氣將真相告訴任何人。

他開始厭惡別人,同樣也厭惡自己,失去了生活的力氣,逐漸成了與世隔絕的孤獨者。

他許多次起了殺死自己的念頭,但因岳母死後,妻子說“從今以後,世上可以依靠的只有你一人”,他又躊躇不決。

無奈之下,只能抱着已死的決心苟活下去。

多年來,他表面上過着波瀾不驚的平淡生活,內心卻經受着痛苦掙扎。

終於,在明治天皇逝世之時,以“殉死”的藉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臨死前,他給我寫了這封長信,交待了自己的所有過往。

三、人之善惡

《心》的故事到這裏戛然而止。

如果光看故事情節,就是一個純真善良之人,先被自己信任的親人背叛,後來自己又背叛了最好的朋友,以致好友自殺,自己也活在內疚之中,最後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也自殺了。

但是《心》這本小說,不能只看故事情節。在夏目漱石筆下,故事只是個載體。透過先生從一個有志少年,到孤獨厭世者的轉變,所傳達出來的,是對人之善惡的思考。

先生本秉持着“高尚”的信念。

如書中所說:

當初我被叔叔欺騙時,深刻地領悟到別人是不可依靠的。但我只是不相信別人,卻仍然相信自己。我心裏有一種信念:無論世間如何醜惡,我都要做一個高尚的人。然而,這種信念卻因爲K的事情而完全被摧毀了,我意識到自己和我那個叔叔其實是同類人。

或許我們主觀上總覺得叔叔更可恥一些,因爲我們看到了先生的痛苦,看到了他心靈所受的折磨,我們知道,先生是一個有道德感的人。

一個有道德感的人,因爲一時沒能剋制住的自私而犯下錯誤,或許是更值得同情,但多麼讓人警醒啊。

這讓我不禁覺得,對每一個有道德感的人來說,這一生,得多謹慎,得怎樣地吾日三省吾身,時時審視自己,才能一直保持高尚,纔不至於陷入這種糾結、痛苦的境地。

在自己心中設置一條道德底線很容易,但要守住這條底線,卻是一件何其不易的事。你必須得時時警醒,把人性中那些自私、懦弱、虛榮的壞小人兒給摁下去,讓它別蹦躂得太高。

在先生出於自私而試圖用一句話阻斷K的愛情之路時,他說:如果這時有人走到我身邊,對我耳語一聲“你真卑鄙”,那麼我也許會在這一瞬間突然醒悟過來。

只是那時,他大意了,他未曾警醒自己。

說到底,或許這世上並沒有一種人叫作“壞人”,平時大家都是好人,至少都是普通人。可是,一到關鍵時候就會突然變成壞人,這點纔是最可怕的。

所以千萬不能大意,千萬要時時警醒,莫要讓心中那點惡意的小火苗肆意生長。

------------------------------

以上,是我對《心》這本書的簡單介紹及閱讀感悟,大家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去讀一下原著。

讀客再版的黃悅生的這個譯本,個人覺得還是非常不錯的,很流暢,且語言熨帖,讀的時候很能讓人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很舒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