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心靈課》讀書筆記十六:孩子首次嘗試獨立

        孩子最終會成爲他自己。在成爲他自己的過程中,孩子們都具有相仿的獨立發展過程。

        一、孩子需要過渡性客體。

        嬰兒通常會把小拳頭推送進自己的嘴裏,很快他們就發展出了新的模式,可能專門選擇某一到兩種手指,或大拇指來吸吮,同時另一隻手還愛撫着媽媽,或一小塊牀單、毯子、毛料,還可能是他們自己的頭髮。這種愛撫活動,嬰兒就能與恰好在手邊的某個東西建立起關係,這個碰巧在手邊的物品可能會變得對嬰兒非常的重要。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嬰兒的第一個私人擁有物。也就是,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歸嬰兒所有的物品,這是嬰兒開始與世界發生關係了。作者稱呼這個私人物品爲過渡性客體。

        與這些事一道開始發展的是安全感,以及嬰兒與另一個人的關係。這個物品代表了嬰兒從一種與媽媽融爲一體的融合狀態,向一種與外在的和分離的媽媽關聯狀態的過渡(?)。

        多數時候,嬰兒會特別迷戀上某個物品,並很快給它起個名字。在小嬰兒看來,氣味最爲重要,父母要明白這些玩具不能洗的。嬰兒可以對它做任何事情,這種在一起的關係混合了親熱和深情的愛撫與破壞和毀滅性的攻擊。嬰兒在過程中會慢慢的發現,洋娃娃和泰迪熊是來自外部世界的東西,而不是從嬰兒的想象世界中誕生出來的。

        在嬰兒看來,第一件物品是他從想象中創造出來的,世界本來所呈現的樣子,對嬰兒沒有任何意義。嬰兒只能是一邊創造,一邊發現這個世界。

        嬰兒在遇到壓力時,尤其是睡覺之前,會使用種類繁多的早期擁有物和安撫技巧,我們不可能公正地評判它們有什麼好壞之分。

        健康嬰兒在面對壓力與分離情境時的過渡現象和所有辦法的變化範圍非常之寬泛。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緩解焦慮和壓力。或一件物品,或哼唱低吟,或觀察隨風擺動的窗簾,或將看到的光線對齊……

        二、內在媽媽幫助嬰兒渡過分離時刻。          當媽媽或是其他嬰兒依賴的人離開時,嬰兒不會有什麼立刻的變化,這要歸功於嬰兒心裏還有一個內在版本的媽媽,可以陪伴嬰兒一小段時間。要是媽媽離開的這段時間超出了限度,其內部版本也會漸漸消失不夠用了,嬰兒無法再使用它們安撫自己。這時候的嬰兒需要照護和餵奶。如果此時媽媽又重新回來,那麼嬰兒首先就會重新形成她的內部版本,但這需要一段時間。嬰兒對媽媽成功恢復信心的標誌就是重新展開了中間區域的活動。如果孩子感到被拋棄了很久,我們就會看到嬰兒有更嚴重的表現,變得不能玩遊戲,不能表達親情,也不能接受感情。接下來的事我們嬰兒可能會強迫性地性喚起。被剝奪的孩子在恢復期時出現的偷竊行爲,可以說一部分也是在尋找過渡性客體,因爲隨着媽媽內部版本的死去或消失,過渡性客體也丟了。

        有個女寶寶總是吸吮裹在拇指上的一塊破羊毛布。在她三歲時,這塊破布被媽媽強制性拿走,“治好了”她喫拇指的毛病。隨後,她發展出了嚴重的強迫性表現,在睡前要強迫性地咬指甲,以及強迫性地閱讀。到她十一歲時,在別人的幫助下,她想起了那塊羊毛布,布的式樣,還有她對它的愛,咬指甲的事纔算平息了

        三、遊戲最終取代過渡現象和客體。

        在健康狀態下,孩子有一個從使用過渡現象和客體,到擁有完整遊戲能力的演變過程。不難看出,遊戲對所有孩子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事情,而且有能力玩遊戲也是情感發展健康的標誌之一。遊戲的早期版本就是嬰兒與第一個擁有物品之間的關係。父母若能理解這些過渡性客體的出現是很正常的現象,而且確實是健康成長的標誌,那他們無論帶孩子到哪裏,再帶上這些奇奇怪怪的小破玩具或東西,就不會那麼不好意思了。他們不但不會鄙視這些東西,還會盡一切可能避免把它們弄丟。這些過渡性客體會像老兵一樣漸漸被淡忘。

        換句話說,它們成爲一組過渡現象,延展到了孩子的遊戲領域、文化活動和興趣愛好當中一—這個廣闊的中間區域恰好介於外部世界的生活與夢境之間(?)。

        對於孩子們的早期過渡性客體,如果丟了,孩子會很難過,可更令孩子苦惱的是,父母不理解這個物品的真正意義。孩子會從這個物品出發,漸漸迷上其他洋娃娃,其他玩具,小動物等。

        在嬰兒的過渡現象和客體的中間區域裏,每個嬰兒都會發展他們特徵性的依戀模式和技巧,通過觀察,記錄這條發展線,父母會收穫滿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