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慌,纔是每個成年人最好的修行


01

不慌是智慧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橋段,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

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裏。衆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

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竟然很淡然的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着兩個小書童,帶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不信,自己飛馬前去觀看。

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裏拿着拂塵。城門裏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司馬懿疑惑不已,於是令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

雖然諸葛亮人少爲患,但他心如止水,雖然司馬懿人多勢衆,他卻內心忐忑不安。

在緊急情況和危難時刻,正是諸葛亮展現出的不慌不忙的大智大勇,嚇退了慌亂的司馬懿。

兵臨城下,臨危不懼,沉着應對才屬於一個有軍事才華將領的格局。

考驗人意志和膽識的時候,不慌不忙就是一種心裏戰術。沉得住氣,纔會做出科學決策,纔會化被動爲主動,化劣勢爲優越。


02

不慌是能力

宋代文學家蘇洵曾說:“爲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真正厲害的人,通常不會火急火燎地將急和忙寫在臉上,掛在嘴邊。而是在大事急事面前舉重若輕,有條有理,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

《小麥進城》劇中,王小麥隨着知青丈夫返鄉來到北京,於是開始了自己在城市裏的艱難生活。最終靠着自己的打拼,小麥成功的在繁華大都市中打造了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

小麥本性樸實善良,但老實本分未必能成就大事兒。她的成功不僅僅靠着自己的勤奮和天性,得益於遇事不亂,主意廣辦法多。

當她被自己婆婆掃地出門以後,她沒有大吵大鬧,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而是理性的選擇了去大學找自己的丈夫,讓丈夫幫自己想想辦法。

在那個時代,大吵大鬧莽撞之下離開北京,她就不可能再回到這個城市,不可能回到這個家了。

王小麥懂得,要在人人嚮往的都市中創造出一片天地,必需靠自己的雙手努力。

在離開林家擺地攤受騙後,抓到騙子,本可以將其交給警察處理。可是她沒有那樣做,她知道這種事費力不討好,也明白買賣貴在和氣生財。

有一次,小麥本和大媽吵的魚死網破,結果大媽丈夫突發疾病,她不計前嫌用土辦法愣是挽救了一條人命。


03

不慌是歷練

凡遇事若一慌忙,便恐怕容易出錯。控制住情緒,保持清醒的頭腦,便能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笑到最後。

“帶貨女王”薇婭曾分享過一段經歷。

直播結束後已經到了凌晨,團隊的十多個同事開始跟她對接工作,彙報當天銷售情況,確認第二天直播產品信息,行程對接,產品試用安排……

一旁,助理在不停提醒,馬上要出發拍雜誌。

已經比計劃晚了半小時,就這個緊急關口,一個同事衝過來說,還要再錄一條宣傳短視頻。

薇婭當時瀕臨崩潰,對團隊大聲說了一句:“我已經連續三天只睡兩小時了……”

可話剛說出口,她馬上意識到氣氛不對勁,於是趕緊改口:“我的時間有限,你們快速告訴我錄製的重點。”

薇婭說過一個比喻:

“我們好像都穿上了故事裏的那雙紅舞鞋,在急促的音樂聲中無法停下舞步。”

爲了不讓自己陷入又忙又亂的死循環,薇婭從創業開始就有覆盤的習慣。

不管多晚收工回家,她都會抽一點空,覆盤當天的工作,溝通一些待解決的問題以及新想法。

正是這種覆盤,讓薇婭即使再忙也能找準節奏,讓緊繃的神經暫時放鬆下來。

王陽明曾說: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一個人如果只喜歡靜,當他遇到事情的時候,就會顯得很慌亂,這樣的話,自始至終他也不會有進步的。

每件事情都是如此,做的多了心裏面就有把握了,做類似的事情時,心裏就自然會產生先後順序,一點點來做,就能鍛煉出自己遇事不慌不亂,寵辱不驚的能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