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慌,才是每个成年人最好的修行


01

不慌是智慧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桥段,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

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竟然很淡然的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不信,自己飞马前去观看。

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疑惑不已,于是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

虽然诸葛亮人少为患,但他心如止水,虽然司马懿人多势众,他却内心忐忑不安。

在紧急情况和危难时刻,正是诸葛亮展现出的不慌不忙的大智大勇,吓退了慌乱的司马懿。

兵临城下,临危不惧,沉着应对才属于一个有军事才华将领的格局。

考验人意志和胆识的时候,不慌不忙就是一种心里战术。沉得住气,才会做出科学决策,才会化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越。


02

不慌是能力

宋代文学家苏洵曾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真正厉害的人,通常不会火急火燎地将急和忙写在脸上,挂在嘴边。而是在大事急事面前举重若轻,有条有理,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

《小麦进城》剧中,王小麦随着知青丈夫返乡来到北京,于是开始了自己在城市里的艰难生活。最终靠着自己的打拼,小麦成功的在繁华大都市中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小麦本性朴实善良,但老实本分未必能成就大事儿。她的成功不仅仅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天性,得益于遇事不乱,主意广办法多。

当她被自己婆婆扫地出门以后,她没有大吵大闹,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是理性的选择了去大学找自己的丈夫,让丈夫帮自己想想办法。

在那个时代,大吵大闹莽撞之下离开北京,她就不可能再回到这个城市,不可能回到这个家了。

王小麦懂得,要在人人向往的都市中创造出一片天地,必需靠自己的双手努力。

在离开林家摆地摊受骗后,抓到骗子,本可以将其交给警察处理。可是她没有那样做,她知道这种事费力不讨好,也明白买卖贵在和气生财。

有一次,小麦本和大妈吵的鱼死网破,结果大妈丈夫突发疾病,她不计前嫌用土办法愣是挽救了一条人命。


03

不慌是历练

凡遇事若一慌忙,便恐怕容易出错。控制住情绪,保持清醒的头脑,便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笑到最后。

“带货女王”薇娅曾分享过一段经历。

直播结束后已经到了凌晨,团队的十多个同事开始跟她对接工作,汇报当天销售情况,确认第二天直播产品信息,行程对接,产品试用安排……

一旁,助理在不停提醒,马上要出发拍杂志。

已经比计划晚了半小时,就这个紧急关口,一个同事冲过来说,还要再录一条宣传短视频。

薇娅当时濒临崩溃,对团队大声说了一句:“我已经连续三天只睡两小时了……”

可话刚说出口,她马上意识到气氛不对劲,于是赶紧改口:“我的时间有限,你们快速告诉我录制的重点。”

薇娅说过一个比喻:

“我们好像都穿上了故事里的那双红舞鞋,在急促的音乐声中无法停下舞步。”

为了不让自己陷入又忙又乱的死循环,薇娅从创业开始就有覆盘的习惯。

不管多晚收工回家,她都会抽一点空,覆盘当天的工作,沟通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新想法。

正是这种覆盘,让薇娅即使再忙也能找准节奏,让紧绷的神经暂时放松下来。

王阳明曾说: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一个人如果只喜欢静,当他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显得很慌乱,这样的话,自始至终他也不会有进步的。

每件事情都是如此,做的多了心里面就有把握了,做类似的事情时,心里就自然会产生先后顺序,一点点来做,就能锻炼出自己遇事不慌不乱,宠辱不惊的能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