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5每日美文閱讀和英語學習(第407天) 每日英語學習 美文閱讀筆記

每日英語學習


Anyone who cares about what schools and colleges teach and how their students learn will be interested in the memoir of Ralph W. Tyler who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men in American education.

Born in Chicago in 1902, brought up and schooled in Nebraska, the 19-year-old college graduate Ralph Tyler became hooked on teaching while teaching as a science teacher in South Dakota and changed his major from medicine to education.

Graduate work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found him connected with honorable educators Charles Judd and W. W. Charters, whose ideas of teaching and testing had an effect on his later work.

In 1927, he became a teacher of Ohio State University where he further developed a new method of testing.

任何關心學校和大學教什麼以及學生如何學習的人都會對拉爾夫W。泰勒是美國教育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1902年出生於芝加哥,在內布拉斯加州長大並接受教育,19歲的大學畢業生拉爾夫·泰勒(Ralph Tyler)在南達科他州擔任科學教師期間迷上了教學,並將專業從醫學改爲教育。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工作發現他與尊敬的教育家查爾斯·賈德和W。W。查特斯的教學和測試思想對他後來的工作產生了影響。

1927年,他成爲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名教師,在那裏他進一步發展了一種新的測試方法。

Tyler became well-known nationally in 1938, when he carried his work with the Eight-Year Study from Ohio State University t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t the invitation of Robert Hutchins.

Tyler was the first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at Stanford, a position he held for fourteen years.

There, he firmly believed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be free to seek an independent spirit in their work.

Although Tyler officially retired in 1967, he never actually retired.

He served on a long list of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Even in his 80s he traveled across the country to advise teachers and management people on how to set objectives that develop the best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in their schools.泰勒在1938年舉世聞名,當時他應羅伯特·哈欽斯的邀請,把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八年研究中的工作帶到芝加哥大學。

泰勒是斯坦福大學行爲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的第一任主任,他擔任這一職務已有14年。

在那裏,他堅信研究人員應該自由地在工作中尋求獨立的精神。

雖然泰勒在1967年正式退休,但他從未真正退休。

他在美國和國外的一長串教育組織中任職。

甚至在80多歲的時候,他就到全國各地爲教師和管理人員提供建議,指導他們如何制定目標,在學校內發展最好的教學和學習。


美文閱讀筆記

㈠從前,有一隻博學的年輕烏龜,在一本古書上讀到一則烏龜在跑步比賽中打敗兔子的故事。他也讀了他能夠找到的其他所有的書,但是沒有一本書裏有兔子在比賽中打敗烏龜的記載。這隻博學的烏龜自然而然地得出他比兔子跑得更快的結論,於是動身前去尋找兔子。在漫無目的的尋找過程中,他遇到了許多想跟他賽跑的動物,他們是黃鼠狼、白鼬、達克斯獵犬、豬獾、短尾田鼠和地松鼠。然而,當烏龜問他們是否能比兔子跑得快的時候,他們都回答:“不能。”“我能。”烏龜說,“因此,我在你們身上浪費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說完,烏龜繼續他的尋找之旅。


又過去了許多天,烏龜終於遇到一隻兔子,於是向他下了賽跑的戰書。“你要用什麼來跑呢?”兔子問。


“你不用操心那個,”烏龜說,“只讀讀這個就行。”烏龜讓兔子讀了古書上的那則故事,連同故事結尾的寓意——跑得快的並不總是跑得快——全都讓兔子看了。


“胡說!”兔子說,“你一刻鐘都跑不了15米,而我只用秒多就能跑完15米。”


“瞎說!”烏龜說,“你可能連1秒都堅持不了。”“我們走着瞧!”兔子回答說。於是他們標出了15米長的一段路程。其他動物全都圍攏過來,一隻牛蛙敦促他們開始比賽, 一條獵狗開了一槍,比賽開始了。


等到兔子跑過終點線時,烏龜剛剛邁開步。


一把新掃帚也許掃得乾淨,但是,永遠不要相信一把老鋸子能鋸得更好。


㈡從前有一隻鯨魚,他唱歌,但唱得不好。爲了不嚇着他的兄弟姐妹們,他只有在一個人的時候才唱。和別人在一起時,他總是沉默。因爲即使他說出最普通的話——一路平安、你好——都有些黑色沉重的味道。於是這隻鯨魚就總是不開口。他總是沉默地遊着。


他的大多數同類都覺得他是啞的,甚至覺得他又聾又啞。他們用鰭向他打手勢,動動他們的下頜,向他解釋一些他老早就知道的事。


不過,就在這廣闊寂靜的海洋裏,唯獨一隻生物,十分喜歡這隻鯨的聲音,即使他說出的最普通的話,她都喜歡。這隻獨一無二的生物也是一隻鯨。他的歌聲已經足夠溫暖她的心。這些歌都是他特別爲她唱的,但是他只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才唱。他從不知道其實她愛他超過這個海洋裏的一切,因爲在他身邊的時候她也總是沉默着。他們一起,隨着魚羣在洋流裏前行,在海藻漂動的海浪裏遊着。


他們彼此喜愛着對方的沉默。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沉默,和這寂靜的海洋的廣大無邊的沉默融爲一體。而在一隻鯨的沉默裏,另一隻能感覺到像海的呢喃一樣的低吟聲,那麼逼真,就好像真的存在。


他們倆肩並肩向前遊,偶爾動動鰭、眨眨眼。這感覺是那麼美,又那麼憂傷,他們忍不住流淚。


兩隻超過25米的生物,比16頭大象還要重,有很大的地方可以留給痛苦。當然,也留給歡樂。而這一切,都發生在海洋的中心,那看不到邊的海洋中心。

㈡齊白石老人是個很有性格的人,他一生髮過兩次很大的脾氣。


第一次是他做雕花木匠時。


他手藝高超,花樣翻新,許多人都指名僱傭他。漸漸地也開始有同鄉人請他作畫,但因爲他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雕花木匠,大家求畫歸求畫,花錢的條件卻是要求不落下款。齊白石感覺受到了侮辱,氣得不再答應作畫,拜著名的文化名家——湘綺老人王壬秋爲師,埋頭讀書作畫,日夜揣摩,屋後的削壁上佈滿了他的作品。一年後,他就不再做雕花木匠了,而是讀書、作畫、雕刻圖章樣樣精通。


第二次是他技藝精進後。


被陝西一戶富商請回家教夫人和女公子詩畫。男主人將他當做普通清客,幾乎不怎麼見他。半年後他的老師湘綺老人也來到陝西,男主人跑出60裏地去迎接。齊白石本來很高興期待老師的到來,但看到這種十分明顯的待遇差,心中憤懣,據說當時氣得臉色發青,渾身發抖,當下收拾行李,也沒告別就走了。回到家鄉後。終日吮毫蘸墨,刻苦作畫。4年後,再出門,藝術功底已經突飛猛進了。


像齊白石這樣的人,是典型的脾氣大,本事也大。他有十分的脾氣,更有百分的能耐。


因爲他的脾氣,始於別人,但最終落在自己身上,“你們看不起我,我一定畫出個樣子來給你們看看。”憋着一口氣,他將自己的本事磨鍊得更好更精,能耐大了,這暴脾氣也便成了後人津津樂道的奇聞軼事。


這纔是脾氣大的最佳典範,脾氣大,是性格,本事大,是實力。性格不必完美,但要有實力託着這個底才能不讓自己淪爲一個笑話。


我曾經有幸和一位領導共事過。他第一次讓我認識到了什麼叫忍人所不能忍。


當時我們幾個部門的人在一起開會商量事,有一位突然發難,對着他說了很多難聽的話,大家都懵了,感覺到肯定不好收場了,因爲我們這位領導可是曾經面對地痞流氓的尖刀都沒有退縮半步的人,怎麼可能忍受這種羞辱。


他的臉也驟然變色,目光犀利,然後突然笑了,“都是爲了工作,不至於這麼大脾氣吧。”


對方聽了這話,也放緩了口氣,“還不是着急嗎?”


一場風波歸於寧靜,我們繼續開會,問題順利解決。


會後,我問領導,“您是怎麼忍得住的呢?”


他笑了笑,“這件事這麼重要,我怎麼能因爲個人的一點感受而和他鬧翻呢?”


領導說自己年輕時候也很容易衝動,愛面子,受不得氣,氣頭上做事從來不考慮後果,後來爲這個性格付出了很大代價後,他終於明白了,做人動輒拍案而起,留下一句狠話,然後拂袖而去,這當然很過癮了。可最後呢,要怎麼收場?本事不夠大的人還不是得窩窩囊囊的回頭,面子是自己掙來的,也是自己丟的。


“記住,有脾氣沒問題,但人的脾氣不應該大過他的本事。”領導最後告訴我。


這以後的很多年,我一直記着這句話。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上,每次要發脾氣之前,我都提醒自己:


“我有這個本事收場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管住自己的脾氣。否則,靠脾氣能嚇得住誰呢,沒本事的人,也沒殺傷力。


生活沒有快意恩仇,脾氣是我們抵抗傷害和標明底線的盾牌,不可任性展示。


爲了不活成一個笑話,脾氣一定不要比本事更大。


願你我勇敢如最兇猛的獵豹,又沉穩如最耐心的獵人。


(摘自《一星期一本書》)



——《讀書文摘經典》雜誌2017年10月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