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僅是“生下來、活下去”,還有“活出來”


閱讀《渴望生活:梵高傳》一書,已經臨近尾聲。

今天,我在鍵盤上敲打着一個個文字的時候,心裏很深的地方,我在問自己:我爲什麼會選擇這本書,作爲第一本公開閱讀的書籍。

所謂“公開閱讀”的意思,在我這裏,就是把全書的內容,邊讀邊作記錄。然後,整理成文字,通過公開化平臺,發佈出來。

人,沒有一個人,憑空做某件事情,或者作出某些選擇。那都是基於頭腦意識層面的可意識到的提醒,以及心靈世界裏,肉眼不可見的潛意識、無意識而爲之的。

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行爲,重要的是行爲背後,一定有一個你能馬上覺察出來,抑或是許久之後,才覺察出來的動機。

總之,行爲都是需要被推動的。只是這隻推力之手,是你和我,可見與否。

話題,重新回到這本書。

我在回想,當初我選擇《渴望生活:梵高傳》的時候,我是出於對梵高的敬仰,進而想要向前一步去了解他的生平軼事嗎?

答案說,否。

對於梵高這個名字的知曉,我記憶裏只有他那幅《星空》的作品。除此,一無所知。

那麼,是我因爲喜歡《星空》,所以希望瞭解梵高,短暫的一生,豐厚的精神底蘊嗎?

答案仍說,否。

我自知沒有作畫的天賦,至始至終絕對認爲自己不會與藝術,產生任何的交集。既然無緣於藝術,更別提欣賞哪個傑出畫家了。

這裏需要澄清一點。當年,我認爲的“藝術”,是極爲狹義的理解,以爲只有繪畫,才叫藝術。

在閱讀本書,即將結束。我的心底,終於有了答案。說到底,我是因爲書名緣故,選擇它。

“渴望生活”四個字,字面精簡,但內涵豐富。這是我這個渺小的普通人,平凡的生命體,真正渴望生活。

什麼是生活?

記得我十六歲,一個人去外地讀書。四年的時光,在時間長河裏,卻不長。但對我個體來說,因爲自己的頹廢,“四年”變得漫長不可待。

我是公費上的學。那是中專並軌前的一年。那時一個班裏大約有三、四十位學生,而班上的公費生,僅幾個。

公費生、委培生和自費生的區別,簡單說就是學費誰承擔,以及承擔多少的問題。

剛進學校,同學的一句玩笑話,我至今記得。她說,是我們自費生和委培生,供養你們公費生。

玩笑話嘛,並非針對我,而是籠統了所有公費生。

可見,公費生在其他同學眼裏,是佔有優資的。在這裏,當我講自己是公費生的時候,沒有絲毫炫耀之意。

相反,我想表達的是:外在佔着優資的自己,卻沒有把生活過成優資。

學校四年,度日如年。但我不曾向任何人提及我真實的痛苦。

這個痛苦,來自於違背真實的意願。我對未來的憧憬是出現在某個大學裏,戴着四方帽。但因爲現實的客觀原因,十六歲的我,單方面獨斷做選擇,上中專。

我鬱鬱寡歡。

有一次,有個同學突然對我說,你要學會生活。

我問,什麼是生活?我每天去教室上課,到飯堂喫飯,回寢室睡覺,不就在生活嗎?

同學聽了,搖搖頭,接着說,既然我們每個人被父母生下來,現在唯一要做的是好好活下去。

我第一次,對“生活”兩個字,有了除日常作息之外的理解。“生活,生下來,活下去。”

好吧,我能夠活下去,不消失於這個世界,就是對父母的尊重和孝順。我做到就好。

“活下去”,但我不開心,不快樂,不滿足。我覺得自己彷彿只有軀殼,只有肉體的形式,而缺乏精神內容的裝置。

痛苦,日日夜夜糾纏我,不休。

十幾年過去,等到自己學習心理學,聽許多人講他們的命運故事。我才深切體感到,人不僅需要活下去,更是要通過成長的蛻變,讓自己的生命真正地活出來:活出生命的精彩,活出靈魂的芬芳。

我們每個人,無論外在環境怎樣,物質條件怎樣,遇上怎樣的困境,只要心存着愛、信任和希望,誰都有“活出來”的權利和自由。

深深地祝福,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