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那麼關注孩子的行爲表現呢

爲什麼我們那麼關注孩子的行爲表現的呢

——《家庭的覺醒》讀後感

文/徐立華


“事實是,在行爲上,我們對孩子的期望,要比我們對自己、對配偶或者對朋友的要求還要高。這不就是雙重標準嗎!孩子摔了一跤,我們有些人會馬上責備他們,有時還會用最不禮貌的方式給他們貼上標籤。孩子沒有聽我們的話,我們就開罵。孩子忘記帶午餐盒,忘記做作業,或者是把假條給丟了,我們的反應猶如世界末日來臨。我們忘記了自己也總忘記帶鑰匙,沒有回覆別人的電話,或者未在截止日期前前把事情做好。”
作者作者沙法麗.薩巴瑞的這段話讓我意識到了生活中我們往往習以爲常卻被我們忽略的這些現象和事實,不得不說,作者說的情況和我們大多數家長的做法是相符合的。我們對自己的孩子的要求高於我們對自己、配偶或者朋友,這一點很多人都在做,但是很多人卻不一定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在用雙重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孩子。
爲什麼呢?爲什麼我們對自己的孩子要求高於生活中對自己和他人而不自知,還經常在這樣高標準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指責、批評呢?這讓我想到家長們在一起經常出現的一種現象,家長在一起的時候特別喜歡曬自己孩子的成績和突出的表現,也常常爲自己孩子的各種“成功”而喜笑顏開、充滿驕傲,這說明什麼呢?這是否說明家長無意之中把自己的孩子變成鍍金自己的一種資本,好像孩子優秀了、卓越了、成功了都是我們的功勞和成就似的。
我們還常常說,“自己的一輩子就這樣了,就看孩子了。”“只要孩子好,家長咋的都行。”這些話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信息呢?家長這樣說的時候,體現了他們什麼樣的心理呢?家長這樣說表明家長讓自己的孩子揹負着完成他們自己人生遺憾和夢想的使命,他們以爲自己付出了,孩子就要滿足自己的期望。我們仔細想想,這樣對於孩子來說是什麼樣的感受和負擔呢?我們的人生爲什麼要他們負責?我們的遺憾爲什麼要他們來彌補?我們未實現的夢想爲什麼要他們來完成?如果這樣,他們人生的真正意義在哪裏呢?他們爲什麼要過我們想要的人生?爲什麼我們不好好過好自己的一生?爲什麼我們自己的責任自己不承擔?爲什麼我們用愛的名義綁架了孩子的自主權利?如果我們彼此都爲自己負責、我們都過自己希望的人生、我們都擁有各自的獨立和完整,那樣不是更好嗎?
我們自己也常常犯錯,爲什麼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就那樣的緊張和擔心呢?我們的標準是否是我們內心恐懼的化身,進而變成了我們時時苛責孩子的理由呢?爲什麼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問題身上而不是在我們自己的身上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呢?作者建議我們,“無論面對的問題是什麼,身爲父母,我們都要好好問自己:‘我該怎麼改善家裏的條件,來幫助女兒更加集中精力呢?’或者:‘我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更多的平靜,令我的兒子學會專注呢?’這些纔是真正值得研究的問題。他們的答案擁有完全改變親子關係的力量。”是的,我們需要將解決問題的視角轉移到我們自身,從自己出發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像張文質老師說的那樣,“父母改變,孩子改變。”想要孩子改變,父母必須先要做出改變。
“當我們把關注點從孩子的外在表現轉移到提升真正的自我表達時,責罵和告誡便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與孩子的意義非凡的聯繫。我們不再關注如何修正孩子的行爲,而是能認識行爲背後的感受,確信只要情感得到認識和表達,行爲自動會改善。”“換言之,當我們真正放下‘好’與‘壞’的二元標準,放下這些標籤所製造出的恐懼,我們才能擁抱與孩子當下相處的美麗時刻,與孩子建立真正的聯繫。”讀到作者的這些建議,心中感到一股力量,一股支持自己努力做出改變的力量,是的,不要再把關注點只停留在孩子的行爲表現上了,提升自己的自我表達,和孩子建立起真正的連接吧,真實感受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時刻,體會生命連接和互動的美好,把對行爲的關注變成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和支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