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評|語言的河流

【九洲詩詞】

五位簡友的佳作,點擊原文標題閱讀

原文:《天空、太陽、鳥兒是美好的》

作者:白行

簡單清澈的一首。我一直認爲成年人要寫出純淨的詩歌是不容易做到的。這與文筆、積澱關係不是很緊密。與生活體驗慣性帶來的價值觀、思想有關。

一條河流的成長史能夠清晰地幫助我們去理解這一觀點。

最初,水滴是純淨無他的,能夠透明世界;接着,溪水是清澈怡人的,沒有太多雜質;當萬溪歸河,河流開始有了顏色,各種生物寄身其間;當百流入江,江水的寬廣幽深讓人們望而卻步;當支流匯海,便再也沒有了當初的清澈見底,取而代之的是驚濤駭浪與無限未知。

如同河流的成長史一般,人之初性本善,倒不是說一定人本性良善,而是沒有深沉的能力,所以在生命中產生的思想純淨無瑕,俗話說童言無忌,反映到文字上則是天真爛漫。隨着不斷長大,十五而志於學,少年的生活有了煩惱,叛逆隨之而來,反映到文字上便有了對世界的質疑;等三十而立,有了自己的生活目標,但也嚐到了人生辛滋五味,思想愈加成熟,對世界有了太多戒備與反思,反映到文字上則多了一些隱晦表達與辯證。五十知天命,對這個世界已有了相當的認知,知道自己的歸宿在哪裏,反映到文字上多了一些豁達與開悟。六十而上,多的則是對光陰的關注。

以上僅僅是對人成長過程中,思想變化的一個普遍、大概的概括,當然有些泛泛,但目的在於說明光陰積澱對於價值觀的染色,價值觀的染色對於思想的加深,思想的加深對於寫作語言的影響,也即思想的表達。

我們常說難得糊塗,也是對最初那種純真無邪的懷念與感懷。

所以我一向以爲,成年如我們,寫出純真的詩情不太容易。

回頭看白行的這首,在簡單的交替比對中闡述自己的觀點(更確切說應該是闡述自己的嚮往吧),語言簡單明瞭,思想清澈見底,雖然其中有些成熟思想的印記(例如結尾一句),但“天空沒有留下痕跡,鳥兒已經飛過”,不管結局如何,創作的過程是精彩的。


原文:《我是誰》

作者:硯小魚

寫詩的人都是善於思考的。或是看到一幅圖畫,或是遇到一件事物,或是聽到一個故事,或是獨自一人靜默與內心相處的時刻,都可能會得到一些啓發,通過觀察事物表象,結合生活體驗,進而找到兩者之間的連結。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靈感。

看到這首詩的標題,我想這該是一首在思想和生活中沉澱下來的作品。

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思考吧——我到底是誰?

詩中,作者努力地講軀體和靈魂剝離開來,儘量地站在自己之外,與自己面對面進行審視。儘量在保持客觀與理智。

她假想自己是月亮的陰影、花的刺、應該被修剪的樹枝。然後通過命運、生氣,與之產生關聯。得出的結論是隨命運的波浪起起伏伏,已有些麻木。

我們很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歷經生活的反覆洗滌,內心早已消散了當初夢想的光鮮亮麗。只不過有的人依舊充滿樂觀與自我鼓勵、安慰,堅強地面對,有的人則在思考和質疑,尋求解決途徑。

第二首則在思考我與他的區別。人總是有分別心的,說直白些就是——人都是有私心的。作者嘗試現在自己之外,將他人與自己進行比對,找出本質的不同。最終的結論歸結到情感的獨立。也就是人活着,最大的特點,或者說支點就是思想與靈魂的彼此碰撞。每一次碰撞,微弱的,強烈的,都將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如同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

盡力對生活、社會形態的透徹思考和總結,是寫詩之人的必備素養。

推薦給大家閱讀。

原文:《白音華》

作者:伯爵男主

讀這首詩歌,第一遍讀下來,主觀上的反映是詩情寧靜(略帶一絲感傷)。然後我嘗試分別通過意像、象徵的方向去解析,但都無疾而終。

再三審視下,還是放棄了定向式的閱讀(這樣的閱讀方式好像已經普遍不適用於時下的詩歌),轉而走向即景寫作的理解方向。

我想到了一個詞——情景交融。這是散文中常用的寫作方式。當然在詩歌中也很常見。

從作者寫景的詞句中,可以判斷出觀景的角度是平視、遠眺。

在白音華,作者看到了牛羊在山腳下佈滿水窪的荒野中喫草。看到這樣的場景,作者心中的特定情感被牽連出來。

我覺得詩歌從一開始就是在看到景色的基礎上用情感的文字去素描一幅畫。承載一這幅畫的紙張就是眼前的天地山水。

第一節,情感最初露頭的地方在“近處的水窪在暖風中起着大海的波浪”一句。水窪如何能起風浪?是情感的波濤罷。遠處的山下有人經過,這個人是誰?

第二節與第三節的關聯邏輯最緊密。其中青草、日光是呼應的核心內容。讀到的東西是關乎情感的某種事與願違。

最後一節,一幅畫的感官更加明顯,情感的歸宿也逐漸清晰,那便是愛人。這裏刻畫的情景是現實中尚未或者無法實現的。

與前兩節對應起來,山下走過的人,是否就是幻想或者思念中出現的愛人?第三節是否就是現實狀態——四月的青草扶不住下沉的目光?青草與斜陽共存的下午,可能是曾經與愛人之間特定的故事情景?

在最終的圖畫勾勒完畢後,愛人走近,生命交融。

不由要說一句,青春多麼美好,可以肆意想象,無限熱忱。


原文:《香菸》

作者:隱麥客

讀了隱麥客的一些詩歌,其中兩首讓我有了妄自賞析的念頭。一首是《一條沒有象徵意義的河流》,一首就是這首《香菸》。再三猶豫下,最終還是選擇這首《香菸》,原因很簡單,因爲我也是個菸民。

其實我抽菸的時間不是特別久,還是在27歲那年去西藏的路上入的坑,至今不過五年。

對於吸菸這件事,大都歸爲不好的事,因爲確實對身體健康不好。但是對菸民而言,很多時候卻是慰藉,或者治療精神微疾的“藥物”。

讀過一些以香菸爲本體的詩歌,能像這首從較深層次進行光陰與思想串聯的,較少。

首先,需要回答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爲什麼會抽菸?

我想這個原因太多,有年輕無知耍帥的,有跟風學樣的,也有因好奇心入坑的(我就是),還有這樣一句話:“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這句話看似輕薄流氣,卻確實能夠解釋大多數菸民的爲什麼抽菸的問題。因爲壓力,所以抽菸,因爲寂寞,所以抽菸,因爲憋屈,所以抽菸。在作者的筆下,抽菸的原因也正在此範圍內。

看回詩歌,第一節的第一句,“都是不怕喫苦的人”,這是對抽菸人文字式的素描。煙霧繚繞于田埂上的老農,工地上的工人,深夜孤燈下的設計師......生活諸多苦,香菸可緩憂。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景——

“你少抽點菸,都咳成那樣了!”

“沒事,煩得很抽一口。”

正如作者所寫的“尋找紕漏和藉口”,在生活的擠壓之下,抽菸已經成爲了習慣,因爲“有滅孤寂的野心”。

第三節寫祖輩抽菸的情景和生活狀態。與詩中情景有些相似,在我的記憶中,爺爺每天晚上要麼聚在樹下乘涼,要麼在家中圍着柴火煮上一罐清茶,手裏都會拿着一根長長的煙鍋,邊吸菸邊講述着星星般的往事,那時的光陰好不懷念。

思想的提升集中在最後一節。前面是對菸民的普遍刻畫、抽菸的原因以及懷舊描寫,也是對最後一節的鋪墊和備註。

我讀出的是作者對於生活的積極態度。這裏的夜,該是對生活坎坷的喻寫;“zi dan”該是對某種來自於精神的支撐。也即:生活磨難再多,我也會盡全力面對。

然後,我將最後一節句子用從後向前順序來讀,發現詩情更濃,更容易理解其意。

抽着煙寫完這些話,推薦給大家閱讀。


原文:《你還相信光嗎》

作者:汐水之畔

那篇博士論文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世界太大了,這一刻有太多的悲歡離合,坎坷艱辛在同時發生。

有很多先賢、先哲們都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怎樣面對生活?

我覺得有一句古詩能夠概括理想的生活態度:“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之所以說是理想的生活態度,就在於我們都能理解其意,但是真正實踐起來,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需要持之以恆的毅力和對生活本身的無限容納和勇氣。

看回這首詩歌,作者以博士論文中的故事爲情感背景,寫出了自己對於苦難-幸福的備註(或者說受到啓發後的觀點)。

在作者看來,生命的天平是沒有傾斜的——不管是冰冷的、火熱的,還是燃燒的、熄滅的,都曾是一束光。即苦難、幸福,都是生活的成分,苦難能夠幫助我們成長、成熟,成就我們,最終抵達幸福。

在黑夜和黎明之間,熱衷於收集射線,這裏的射線該是前面光的延續,可以理解爲樂觀、堅韌的一種態度或者精神,用來照亮、度過生活的坎坷。胸膛裏的暗衚衕,則是自己過往歷經的不堪往事。

蛇皮匍匐於塵世——歷經痛苦蛻變新生的喻作甚是精彩。但“鳥鳴漏風”,感其言而未明其義,或是接“胸膛裏的暗衚衕......”一句,有所抒發。

結尾的“天空那麼黑,那麼白”,該是作者最終的詮釋和態度——生活的無情主義不會因爲任何理由發生改變,在黑與白之間,在苦難與幸福之間,我們當不言棄,全力以赴。

全詩語言非常冷靜,情緒收發及時、到位,表達出的觀點也比較理性化,適合理解與思考。

九洲芳文

簡書現代詩伯樂收稿專題·詩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