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長書: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

人會重回故地,書也會被再次打開和閱讀。《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的閱讀筆記重返。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未向塵世外多看一眼”。這是劉慈欣在《三體》一書中寫下的一句話。這句話暗含的另外一層意思就是:許多人終其一生並未做這樣的選擇,甚至連一瞥的機會都放棄了,這怨不得別人。人一生的所見、所聞、所到的世界不過方寸大小,能知悉世界的遼闊與一個人的出生、知識、教育無關,只與個人選擇有關。

先講一個和中國近代史有關的小故事,也是與選擇有關。

1840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慘敗。1841年6月,已被革職的林則徐在鎮江與魏源見面,林則徐委託魏源編撰一本瞭解西方的啓蒙讀本。

1842年,魏源編撰完成了50卷本《海國圖志》。1843年1月3日,《海國圖志》在揚州出版,成爲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介紹世界各國情況的鉅著。魏源的編撰目的是:“爲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

1847年,魏源又將《海國圖志》增補爲100卷本。全書分六個部分,每一部分側重各有不同。除全新的近百幅世界各國地圖外,還詳細介紹了美國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美國的聯邦制度、選舉制度、議會制度等。可以說《海國圖志》涵蓋了當時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的內容。讓魏源意想不到的是,《海國圖志》問世後絕少有人問津。據費正清等統計,當時國內有紳士百餘萬人,有能力閱讀此書的人多達300萬人。但是《海國圖志》遭到了士大夫階層的謾罵,他們無法接受書中對西方蠻夷的“讚美”之詞,還有人主張將《海國圖志》付之一炬。這套書在國內的最終印數只有1000冊左右。

1851年,這部書傳入日本。日本海關官員在長崎港對一艘中國商船檢查時,翻出三部《海國圖志》。在日本人看來,這部書簡直就是天照大神送給他們的禮物。很快,這些書被如獲至寶的日本官員和學者買去。1854年,日本人乾脆在日本國內大規模翻印《海國圖志》,一共印刷了15版,引起了更大規模的閱讀熱潮。在購買這本書的人羣中,有位日本青年對該書仰慕已久,冒着大雨排隊購買,書是買到了,人也被淋成了落湯雞!這位日本青年名叫東鄉平八郎,後來成爲日本海軍元帥。

1854年2月,美國將軍佩裏率艦隊抵達日本,逼迫日本德川幕府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此後,西方列強蜂擁而至,日本被迫簽署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國難當頭,日本的有識之士同樣也在尋找救國良方。《海國圖志》的出現適逢其時。

1857年,魏源在《海國圖志》出版六年後,在鬱鬱寡歡中得了“瘋病”死去。他沒有看到他熱愛的祖國的崛起,更不會想到他的著作正在啓迪着中國的一個強大對手。

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並在短短三十餘年之後一躍成爲亞洲第一強國。梁啓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指出:《海國圖志》對日本“明治維新”起了巨大影響,認爲它是"不龜手之藥"。

一本書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力量,無法具體評估。單就看《海圖國志》一書的命運來看,關鍵還是有賴於人的閱讀!而外部世界也正是依賴書籍這種最簡單的形式迎面而來。我們需要知道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故事,還有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的故事。這種意識和選擇在今天依然顯得非常重要。那麼《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這本書正好提供了一個博大的視野。這本書的推廣語中曾這樣說:

從大英博物館800萬件館藏中精選100件藏品,講述人類200萬年曆史。

用歷史遺物和遺蹟來講述歷史,最難得的地方在於遼闊的視野。《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展示的人類世界的故事。這個久遠的故事不限於哪一個地域,也不限於哪一個族羣,更不限於哪一段時間。只要是與有關人類的故事,都值得一探究竟。《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與其說是一部有關世界演進的敘述,倒不如說是一部觀念更新史。有賴於這樣“放諸四野”眼界,纔會讓每一個閱讀此書的人逐步將自己放置在“世界”這個範圍之下去思考時間和歷史、文明與進程,並得出各自的認識。在這本書《必不可少的詩意》一文中闡述了這樣的理念:

歷史通常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尤其在只有勝利者知道如何書寫的時候。至於失敗者,那些被征服或毀滅的社會,通常只能通過物品來講述事件。加勒比海的泰諾人、澳大利亞土著、非洲的貝寧人和印加人,這些出現在本書中的民族如今能夠空前有力地通過他們製造的物品來講述昔日輝煌:一部用物品講述的歷史使他們重新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當我們研究有文字的社會與無文字的社會之間的接觸時,所有的一手材料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不公正的:它們只記錄了對話中的一方。想了解另一方,需要參考的則不僅是文字,也應包括物品。


以上這些,全部易知而行難。

通過文獻解讀歷史是人們熟知的程式,經數百年來已發展成爲幫助我們闡釋的重要手段。我們學會了如何判斷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與詭計。但熟知歷史的人知道,文獻資料要比物品更難保存和流傳,而且在時間上要短得多。對於物品來說,還需要考古學、科學和人類學的專業知識結構來幫助我們認識。但我們還必須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構建出歷史遺留的物品的前世今生。我們需要藉助儘可能豐富和詩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們所傳達的深刻內涵。

當我們在《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中領略人類世界歷史的敘述時,這些物品顯示出來的故事從來不會只是單一和孤立的事件,而有可能是多個事件的集成,而且這些物品具備持續變化的特質。對於本書中選出的100件物品,我們對它們的興趣不是簡單地貼上標籤去標識它們是什麼。而是結合這些物品的採集地點和時間界定的說明文字中,結合我們已知的歷史和理地觀念,那麼,一個宏大的充滿着不可思議的世界將逐步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以不同的物品作爲敘述主體時,凸顯的是以“人”爲核心的世界構成,而不是以物品本身的特質去劃分優劣,將每一樣物品放置在人類世界的視野中去觀察和思考時,這件物品纔會展示出爲我們所不知的內涵來。才能夠促使我們跳出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重現去思考在遼闊世界之中歷史與文明的銜接和繼承。對於平等地“看世界”這一個重要的動作,我們要明白的是,這一觀念的建立和學習讓我們也花費了上千年的時間。不得不說,《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一書在其敘述中建立“等同視之”這一方面用了心思。

我想,是不是隻有當這些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人類物品齊聚一堂時,我們纔會明白這個簡單和樸素的道理-----這世界何其遼闊與不同!一部世界史的最大意義是逃離狹隘,能以更遼闊的視角看待世界。同樣,我們也會看到封閉的文明不能也不可持續。即便它曾經閃耀和驚豔,但封閉的文明留下來的只是教訓,任何沉浸在自我欣賞中的文明終會消失不見蹤影。固步自封的文明不會成長。一個封閉的文明只能藉助他人之手留下那麼一丁點的蛛絲馬跡,成爲我們感嘆的對象。

需要提醒的事是:不要指望通過這100件物品就瞭解世界史,相反,是需要知道這世界有一部恢宏的歷史,才能看懂這100件物品。


=====================================================

每一分閱讀的努力都是邁向遼闊的一步!《短書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