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解人性倫理,重釋人間關係(醍醐灌頂)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六部》(感知對話錄、l40)

生存者:

前人發現:道在屎溺;你發現了:道在水中。這真是精彩,上善若水,道在水中。極難言明的哲學道理,你用水的邏輯一朝就解開了。人作爲沙子,處處碰撞,處處不容,處處難爲;人作爲一泓清水,處處相融、處處貫通、處處暢流。最妙解的是,人與人的關係如果是水與水的關係,那不就太美妙了, 人人相融,人人相通,個個無隔閡,人人無界限,人與人相融,積液成潭,積流成海,這種人間狀態遠超大同社會的理想,這纔是人類的終極形態——全世界人類匯聚而成的“海洋社會”。

感知者:

許多人不會認可“沙子”與“水”的倫理邏輯的區別比擬,他們會認爲人就是人,人有人間的倫理規則,人間的道理怎麼和沙子的道理和水的道理聯繫到一起,將其相提並論沒有意義。但我們沒想到,從抽象的邏輯意義來看,從形而上的角度看,彼此之間當然可以作比較,而且是直觀的非常有意義的比較。從現在我們個人的實際處境和實際狀況來看,比擬爲沙子般的存在再貼切不過,個人如沙粒般獨立,又如沙子般渺小,其一生的命運旅程和一粒沙子的遭遇何其相似。而其個人特性,個人的孤立存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沙粒與沙粒的關係何其相同,靠利益甚至親情聯結起來的關係就如同將沙粒與沙粒粘合到一起,最終這種粘合關係會發生崩潰,靠外力聚攏的沙堆最後還得解散爲一粒粒沙子,這是生命的倫理理念決定的,在生存邏輯中,人如塵沙般的命運不會改變。

我們沒有意識到還有另外一種邏輯模式的存在,那就是人人可以理解的水的邏輯,水從不以個體的身份存在,所以,水與水沒有分別,水流一旦相遇,立即融匯到一起,它們不分彼此,即使身處各處,也同樣保持水的共體屬性,也就是說,水是分不開的,它們從未分開過,它們交融到一起,這就是存在的保證。

人盡皆知一個道理:一滴水只要融進大海,就已經獲得了永生。我們能分辨出大海的哪一滴水與哪一滴水有本質的不同嗎?兩滴水分別存在和混合存在有什麼不同的意義嗎?水的存在邏輯爲什麼不適合人?人爲什麼不使用水的邏輯來建立存在?人與人爲什麼不能像水一樣交融共存在一起?人爲什麼一定要產生分別心?人爲什麼永遠不能相同相通和相融?人爲什麼一定要將他人制作成地獄?

我們嘗試過使用水的邏輯嗎?顯然沒有,因爲生命競爭邏輯模式容不下水的邏輯,連爲他人着想,大公無私的概念都顯得頗爲曖昧,因爲生命體各有動機,各有目的,任何無私無我之理在私有狀態下都顯得格格不入,最多被看作是謀取不同利益的某種策略,我們對水的邏輯視而不見,我們只有沙子邏輯,你是你,我是我,你勝我負,你死我活……“沙漠社會”一直是人類的文明模式,各自謀生、各自爲營、公平合作、合理分配、互不干涉、和睦相處……這就是“沙漠社會”的相處之道,沙子與沙子緊挨在一起,但沙子與沙子之間,相隔着世界上最遠的距離。讓兩粒沙子相融無間,連萬能的上帝也不敢作如此想象。人與人相隔着各自的生命,人類就是傾盡所有的能力,也打不破生命的壁壘,生命這一個概念,就固化了每個人的命運,讓人類每一個人都在劫難逃、萬劫不復。

其實,沙粒與水滴的區別對於人來說,不就是一念之差嗎?取消了生命理念,重建感知存在理念,倫理邏輯立即更換過來,人立即會具有“水的特性”,因爲感知邏輯就是不折不扣的水的特性,共享感知、互享感知、在感知互動中共同存在,共同感知存在的愉悅,這不是水的邏輯的真實體現嗎?到這裏,我們再一次恍然大悟,原來水的邏輯就是感知邏輯,感知邏輯的運行結果,就是全人類實現的感知共同體——幸福愉悅的“海洋社會”。(接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