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性,上善若水(大徹大悟)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六部》(感知對話錄、139)

生存者:

“海洋邏輯”非常令人神往,這的確是人類“沙漠式社會”的解決之道,人要是真能如海水一般交融在一起,人真能如海洋一般共同存在不再分裂爲孤獨的個體,那世上還有什麼矛盾?那人間還有什麼衝突?我們還會遭遇到災禍與苦難嗎?“海洋邏輯”的確表達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真理,無須過多解釋,任何人都會一思即通。但是,問題在於,我們已經徹底“沙化”了數千年,每個人都是被生命理念固化了的一粒沙子,恐怕艱難在於怎麼把被私有固定的個人起到“液化”的改變,讓深溝高壘防範他人的個人“液化”成一滴水,讓“液體的人們”相互融合到一起,這個工程怎麼進行?如果保持着堅硬的自我外殼的個人能夠“液化”,那人類的“海洋社會”的確不會遙遠。

感知者:

“液化”這個概念提得好,自私、狹隘、僵化的個人是到了該“液化”的時候了。生命觀念使人成爲一個“固體”,固體是固定不變的、內斂的存在,固體與外界有明確的界限並排斥外部事物的進入。而液體則不同,液體的外形是不固定的,隨境而變,隨遇而安,並且試圖接納一切和融合在一切之中,固體與液體存在的物理特性大不相同。這個道理用到人的身上,就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人。問題在於:我們是“固體”的人還是“液體”的人?我們應該是“固體”的人還是“液體”的人,我們做哪種人好?我們希望自己是哪種人?

“固體”的人構成的人類社會運行了千萬年,其間所有的矛盾衝突都是“固體與固體”的摩擦,這個“固體社會”讓人苦不堪言。爲什麼我們不建造一個海洋式的“液體社會”呢?爲什麼人不是液狀的人呢?原因我們已經追究得很清楚了,就是生命理念製造的這一切,生命倫理分裂了人類共體的存在,個人被生命觀念固化,社會只能是一個“固體社會”。這就是方式的困境,我們一直在“固體”方式中運行,要改爲“液體”方式,這是一個巨大的跨越。

將一粒沙子變成一滴水是困難的,而讓一個人徹底改變觀念,從一個生命的人、自私的人、孤獨的人、焦慮的人、痛苦的人……變成一個感知的人、外向的人、開放的人、快樂的人、幸福的人、美好的人,則並非不可能辦到,只要換世界觀、換人生觀、換價值觀就行了,換一套精神系統就行了,換一套價值體系就行了,換一種意識模型就行了。人只是一個形式,其裝載的內容纔是實質。沙子很難換物質屬性,人則不斷在換、常常在換思想觀念,人的思想觀念一轉換,人就變成了另一個人。

讓人“液化”即轉換觀念的難點在哪裏?難在找到一個轉換的理由,一個非轉不可的理由,一個讓人可以接受並樂於接受的理由。這也就是存在方式變革的理由,找到這個理由困難嗎?如果用生命理念來“固化”人的方式得到的都是人間世界的矛盾與衝突,這種“固體社會”充滿了災禍與苦難,智慧的我們爲什麼不可以換一種方式存在?我們爲什麼不可以換自己的思想觀念,換另一種方式的社會生活?想想“液化”的真正含義,不就是換一種存在觀念、換一種思想情感、換一種意識形態嗎?被“液化”的自己完全進入到一種新的形態,一種無我、無私、無執、無憂、無懼、無患……甚至無形的精神形態,全面徹底地開放,全無禁忌的接納,全無界限的融入,這不就是水的屬性嗎?

我們都知道“上善若水”,卻不知道我們可以成爲水,我們就是水。我們知道水的自由是一種至高境界,我們不知道水的相融是最大的幸福。水的存在邏輯正是我們萬尋不得的道理,水與水從不相爭、水與水目的一致、水與水不分你我、水與水沒有各自的利益區別……更奇妙的是,水的倫理邏輯與我們施行的倫理邏輯全然不同,水與水不是愛的關係卻不分你我,水與水沒有各自的目的卻同在存在的目的之中,水與水沒有個體卻永遠共同存在,水與水沒有分別卻再也沒有誰死誰活……水的邏輯讓人恍然大悟,這就正是我們千呼萬喚、求之不得的人間真理。

水的存在邏輯就是人類未來的存在邏輯,水的倫理理念就是我們該要有的倫理理念,這個發現有石破天驚的意義,如果人類社會遵行的是水的倫理邏輯,我們的未來將會變成什麼模樣!(接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