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社會即將轉換,人生模式改變在即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六部》(感知對話錄、138)

生存者:

你將沙漠與大海來比喻個體社會與共體社會真是太精彩了,一粒沙子與一滴水有本質的不同,一粒沙子會很快被風吹走,無影無蹤,而一滴水融入大海,會有生死之虞嗎?一粒沙子在沙漠裏的命運能和一滴水在海洋裏的命運相提並論嗎?個體社會就是沙漠,我們每個人都是沙子暫時堆積在一起,我們的命運有什麼意義呢?哪一粒沙子是永存的?哪一粒沙子是幸福的?這個沙漠社會能長久地將沙子們聚積在一起嗎?沙子們暫時的聚積有意義嗎?相反,海洋的存在能和沙漠一樣嗎?一滴水在海洋中需要爲自己的命運擔憂嗎?能將某滴水從海洋中單獨分離出來嗎?將海洋分離成每一滴水的獨立存在,它們能存在嗎?無數分開的水滴還是大海嗎?一滴水能與大海一樣存在嗎?人作爲沙漠裏的一粒沙好還是作爲海洋中的一滴水好?沙子和海水誰更幸福?誰更愉悅?

感知者:

沙漠社會和海洋社會的確可以兩相比較,這更容易讓人明白兩種社會和兩種人的本質不同,選擇沙漠式的社會生活與選擇海洋式的社會生活當然大不相同,這對於我們,就是一種理念的選擇問題,海水的融合與沙子的堆積當然不一樣,我們有什麼理由不選擇前者呢?作爲一滴水是不固定不成形的,水滴沒有刻意保持自身獨立存在的理由,水滴的本能是匯入,水滴的目的是匯入大海。兩滴水相遇,有各自生命的隔閡嗎?無數滴水相遇,還需要保持自身的存在利益嗎?一滴水如果自私有意義嗎?人與人相遇,能像一滴水遇上另一滴水一樣立即相融爲一體嗎?人與人爲什麼不能相通?人與人爲什麼不能相融?是什麼在阻止着所有的人匯聚成人類共同體的大海呢?是生命的私有,是生命的倫理邏輯演繹出來的人間規則在阻止人與人無條件地相同和相通,是生命的倫理邏輯將人與人對立起來,是生命利益將他人制作成“地獄”,是各自的利益目的將人分裂成彼此的地獄,利益之手就像魔鬼一樣謀害了我們所有的人。

海水的利益是共同的,沙子的利益是各自的,這就是兩者的區別。我們爲什麼不將存在作爲共同的利益,我們爲什麼要將整體的利益分裂成數億塊碎片,將存在利益作碎片化分割是出於我們的智慧還是出於我們的愚蠢?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海洋的道理不可行嗎?我們放棄了生命理念以後,人與人親密無間地相融,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有什麼不好?

將所有人的利益合併爲共同的存在利益有什麼不好?將所有的個人組合爲不可分解的共體有什麼不好?我們堅持個體幹什麼?我們堅持私有幹什麼?我們分別出你我幹什麼?注意,這不是大同與共產的概念,這不是指人的平等和財富的平均分配,這是指放棄生命倫理以後人本質的存在狀態,是指不以生命爲區別的人與人的本質關係,是指新的存在方式中人的關係形態。

海洋就是在這種邏輯關係中形成的,無數滴水匯聚到一起,不再以個體存在,而以共體的方式存在,浩瀚的海洋,永不枯竭的海洋就這樣誕生了。如果我們一改生命獨立存在的倫理理念,一改各自爲生、各自爲營的意識模式,一改以個體爲前提的社會運作方式,一改自我爲核心的心理形態,我們作爲一個純粹的感知者,一個沒有生命邊界和沒有私有利益的人,一個無條件敞開的人,一個與水滴的性質完全相同的人,一個沒有自我壁壘的人,一個與他人完全相融相通的人,一個只爲感知愉悅而存在的人……我們全世界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人,我們還建立不起一個“海洋社會”嗎?我們還不會進入“他人即我”的社會狀態嗎?我們還不會到達社會共體的幸福愉悅之境嗎?在這種情況下,人類共體還可以分拆開來嗎?這個社會共體還是一盤散沙嗎?

實現人類共體存在並不難,只要把沙漠方式改爲海洋方式,只要把我們自己從一粒沙子改變爲一滴水,做人的方式一改,我們就將永遠告別苦難,一歩邁入永恆的幸福模式。(接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