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都是反應快的人?不,慢一些纔會少犯錯誤

朋友給我發來了一張測試左右腦腦力的圖片,圖片上有一些寫有顏色的方塊字,但方塊字上標示着不同的的顏色,如圖所示。

我想你在閱讀上面兩行字的時候,一定集中注意力多看了兩遍,看圖形的時候,要想完全都讀對,會需要更多的注意力。

這就是《思考,快與慢》這本書告訴我們的快思考與慢思考模式,也就是作者所說的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是指快思考,就是在我們的意識中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

系統2是指慢思考,就是按部就班的運算過程。

在上面這個測試中,如果是一個不識字但認識顏色的人,他只要使用系統1就可以了,而且他不會有產生錯誤的困擾。

但對於一個既識字又認識顏色的人,你要求他讀對錶格上面的字,那麼他必須要調用系統2,也就是說必須要有思考的過程纔可以。

我們的大腦是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而且最勤奮和敬業,它每天只需要400卡的熱量,就可以全天無休24小時工作。

但是勤奮的大腦也會常常犯懶,當我們對某些事情能夠快速反應的時候,思考就會讓位於習慣,大腦就不願意勤奮工作了。

書中說:系統1是衝動、憑直覺的;而系統2則具備推理能力,它很謹慎。系統2的一大主要功能是監督和控制思想活動以及由系統1引導的各種行爲,使得一些想法直接體現在行動上,或者抑制或改變其他想法。

例如:當我們看到“紅”字是綠色的時候,現在你必須對着綠色讀“紅”的發音,我們就必須調用系統2來進行自我控制,這時候我們會消耗自身能量,產生自身損耗。

因此,大腦會讓我們抵抗這種損耗,從而更多地使用系統1來讓自己處於舒適區,但這種舒適會讓我們犯各種錯誤。

我的朋友說我屬於思維迴路短,又比較感性的那種,我解讀了一下,對照書中的理論,就是屬於典型地喜歡依賴系統1來思考的人。我梳理了一下我喜歡犯的錯誤:

01 用直覺過早下結論

我們的直覺很有可能是錯覺。那幅著名的繆勒–萊耶錯覺圖,直覺告訴我它們不一樣長,事實上它們是一樣的。

除了視錯覺,我們還常常會犯記憶錯覺。回想一下,你和朋友共同回憶你們曾經參加過的一次活動,你們的記憶總不會完全相同。

還有,人們總是會以貌取人,在一個長的像張飛和長得像趙雲的人之間,若都是人生初見,你直覺上會相信趙雲的性格一定比張飛好。其實長相和性格的聯繫並不是必然的。

02 聯想記憶導致“確認偏誤”

事物在你的大腦中喚起的想法激發出許多其他的想法,而且這些聯想的行爲在你的大腦中迅速擴展開來。這種反應被稱爲“聯想激活”。

連貫性是這種複雜的思維活動的重要特點,其中每個環節都是緊密相連、相互支持的。因此,當一件事情出現缺失時,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地去填補中間的空缺,把它們連接起來。很多事情就變成了應該。

當我們懷疑隔壁鄰居偷了自家的斧子,鄰居的一舉一動都像是偷斧子的賊。斧子找到了,鄰居的行爲也變得正常了。

03 光環效應帶來認知偏見

我們都有好惡偏向,有的時候,喜愛(或討厭)某個人就會喜愛(或討厭)這個人的全部,甚至那些未知的方面。這種傾向就叫做光環效應。

例如:我們對一個人性格特徵的觀察順序是隨機的。然而,順序很重要,因爲光環效應注重第一印象,而後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像神一般的存在,身上閃耀着萬丈光芒。其實,真實的諸葛亮並沒有那麼神機妙算,是作者吳承恩的好惡傾向,讓劉備陣營和諸葛亮有了光環效應。

以至於魯迅先生都說,在《三國演義》中,“與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僞,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光環效應這個說法,很好地詮釋了我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偏見,這種偏見在我們塑造對人與環境的看法時起着很大的作用。

如果在生活中我們也都有這些問題,試試以下的三個解決方法,讓我們不要過於依賴系統1。

一是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不要過早下結論。
二是用消除錯誤關聯的方法避免光環效應。
三是避免眼見即爲事實的理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