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三十三)~告別過去

人生,其實就是不斷跟過去告別,不斷開拓自我的過程。

人的思想若被禁錮,停滯不前,那將是一個什麼樣的結局可想而知。


現在網上有的幽默段子,其實就是還原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素材。


七八十年代,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流行的口頭禪人人皆知。

一張郵票八分錢,五湖四海皆轉遍。

信件、包裹、電話、電報是人們傳遞信息的必然渠道。


朋友是郵電世家出身,聽其老一輩講親身經歷,真的是津津有味。

說:那時候人們郵寄一封信,要去郵局櫃檯辦理;先買上信封,填好地址,然後買一張郵票再貼到信封上,放入信筒即完成。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其實吧!郵票粘貼在信封上是有規定的,應該粘貼在信封正面右上角貼票處。

也許那時局規局紀沒有那麼規範吧!致使人們貼票只要貼到信封上就視爲有效。遇到有人詢問郵票貼到哪裏?

營業員也會隨口說:貼哪都行!


畢竟人與人的文化差異和理解能力有別,再碰上不識字的人,乾脆把郵票貼到櫃檯上、牆壁上、門框上、信筒上等等的不是沒有。

等到信件退回,寄信人找到郵局問原因,營業員說:你沒貼郵票啊!用戶說:我貼了!問:貼哪了?答:貼牆上了!

營業員說:你咋不貼門框上啊?用戶答:你說貼哪都中,我看門框上地方不夠就貼牆上唄!

從此以後,領導命令營業員下班前,必須檢查一下是否有郵票亂貼的,剋下來等到分揀信件時,缺票的給補貼上。


再講:打電話,那時候,人們有特別着急的事情,就得去郵局掛電話。爲什麼叫掛電話呢?

因爲,那時還是磁石電話,俗稱搖把子。設有機房、總機臺,靠人工轉接。

用戶先填話單,然後由營業員報於總機臺掛號,要等好長時間才能轉接通。等接通後再轉到營業室設立的電話亭,用戶就可以通話了!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是在諷刺孤陋寡聞,用在那時可真不是諷刺。試想,那個年代能用起電話的可是爲數不多,更何況是沒進過城的人呢!

一大戶人家老人去世了,需要給在外的孩子打電話,於是就派幫忙的人去郵局掛電話。

來人填完話單後,營業員告訴:去一旁等候吧!順便想想長話短說,因爲按分鐘計費挺貴的。

來人一邊等待,一邊想着怎樣跟對方說,才能省錢,回去方能討好東家。

電話終於接通了,營業員說快點開門說去呀!別人還等着呢!別總佔着線路啊!

這哥們倒是聽話,拉開電話亭的門,就朝裏面連哭帶喊,大哥呀:我大奶走了!你快回來吧!嗚嗚嗚嗚……

於是轉身關上門,去櫃檯結賬,營業員問總機臺通話時長,總機臺答覆:也沒說話呢?營業員對用戶說:你咋不說話呢?

用戶說:我說完了呀!你讓我長話短說,我這眼淚還沒幹呢!營業員問:你在哪說的呀?用戶答:你讓我開門說,我對着屋喊的,沒佔多長時間啊!

營業員氣憤地說:你不對着電話說,對着屋裏喊,誰能聽得見啊!

來人態度倒是挺好!同志你別生氣!再讓我對着電話說一回吧!

營業員說:那得這張銷號,重新填一張掛號單繼續等着吧!

第二次接通後,營業員再三囑咐,一定要對着電話說啊!

來人回答:好!於是又對着電話連哭帶喊來了一通!

結果一結賬還是顯示沒通話,營業員就納悶了,我明明看見他進的電話亭,還一再囑咐對着電話說,不應該呀!

於是,又讓用戶再演示一遍。真相大白,這位大哥確實對着電話機講的,就是沒把話機拿起來對着話筒說。


聽起來感覺好笑,實則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在這飛速發展的科技時代,不與時俱進,就得被社會淘汰。

知識的運用才能創造新的物質,沒有知識,就只能是固步自封最後成爲笑柄而不自知。


再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如文中的營業員,就缺乏實踐經驗。

只按着自己的想法表述事情,有經驗的人都能以特例事情進行精準解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