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上冊 第六單元1《慈母情深》

母愛如水水靜流——《慈母情深》

就如同無聲流淌的水一樣,母愛從不張揚,總是默默地浸潤着孩子的心田,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呵護與關愛。同時母愛像水一般堅忍,幾十年如一日,陪伴孩子長大,始終如一,不曾改變。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那些名人背後偉大而默默無聞的母親。

一、季羨林的母親

季羨林在落筆時,對母親的感情的描述大抵可概括成一個字——悔。悔不該離開故鄉,悔不該離開母親。

季羨林家境貧寒,父親和九叔早早離開家鄉去外面闖蕩,說是闖蕩,也只是在外漂泊,居無定所。後來九叔在外有了營生,安定下來,父親只能獨自回來種地,說是種地,卻也無地可種,只靠着九叔從外面寄回來的錢生活。

後來九叔買獎券中了獎,富貴還鄉,父親拿着這些錢蓋了房子,買了地,家裏闊了一陣兒。好景不長,喜好宴請鄰朋的父親沒多久就把家底揮霍一空,一家人又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生活。

季羨林小的時候喫不上什麼好東西,“白的”(小麥)是高級貨,“黃的”(小米)也與他無緣,大多時候喫的都是“紅的”(高粱),其顏色像豬肝一樣,口感又苦又澀,猶如齧檗吞針。想喫頓好的,得趁着別人地裏收割完了的時候,去拾人家不要的麥穗,母親就把這些拾來的麥穗磨成面,做成饃饃或是白麪餅子,這成爲季羨林童年裏難得的美味。

母親做過月餅、面糕,只要是“白的”全都留給家人,自己畢生只和“紅的”做伴,所以一提到母親,季羨林就會想起喫的。除此以外,他對母親的印象只有一個模糊的輪廓。

季羨林只在母親身邊待到6歲便被送出去了,後來他一直在外求學,從小學到高中,只在兩次奔喪的時候,在家裏短暫停留。季羨林聽鄰居說,母親總是盼着他回家,後悔當初把他送走。在季羨林的印象中,母親彷彿是沒有笑容的,是啊,家庭貧困,兒子遠行,怎麼能開心得起來呢?

季羨林本想等到大學畢業後,經濟也獨立了,就把母親接過來和自己一起住。只是母親卻沒等到這一天,獨自一人在鄉下離開了人世,等到季羨林回家的時候,看到的便是母親那一口簡陋單薄的棺材。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沒來得及贍養母親成爲季羨林這一生的“悔”。

二、老舍的母親

老舍的母親是個農民,有着喫苦耐勞的精神和健康硬朗的身體,母親對老舍有着很大的影響,可以說,沒有母親,就沒有後來的老舍。

老舍幼年喪父,上面有3個哥哥和4個姐姐,最終只有1個哥哥和3個姐姐活了下來。父親去世後,孩子們都還小,家裏便都倚仗着母親養活,母親還要贍養父親的寡姐,也就是老舍的姑母。姑母不僅脾氣很壞,還總愛吸食鴉片和打牌。

母親爲了一家人的生計,即便是在凜冽的寒冬裏,也要爲別人洗衣服和縫補衣裳,她的手總是粗糙而紅腫的,但母親做事從不敷衍,就算別人送來的襪子黑賽炭,她也會洗得白如雪。

母親一整年從不休息,在空閒之時,將自個兒家收拾得井井有條。桌椅再破也不會有灰塵,銅活再舊也會發着光,盆植再多也會悉心照料。這樣的習慣極大地影響了幼年的老舍,後來也成爲老舍一直所秉持的生活方式。

母親是個只會喫虧的人,姑母是家中的霸王,母親對此也都忍耐着不反抗,吵架的事是從不會與母親沾邊兒的。姑母去世後,母親任由不知從哪來的侄子搬走姑母的遺物。

母親會幫別人的孩子剃頭、刮痧,還會絞臉。就算生活再清苦,母親招待客人的時候也會設法弄些東西來,讓親戚自掏腰包買菜是最令她羞愧的事情。

母親的隱忍並不代表懦弱,“鬼子”進門的時候,眼看着他們拿刺刀刺死老黃狗,母親只拉着哥哥姐姐坐在牆角,一聲不吭盯着殘忍的敵人。在當時混亂的戰事中,在滿城炮火紛飛的情況下,母親用她並不寬厚的肩膀,承擔起整個家的事務。

後來三姐出嫁,老舍離家讀書,哥哥也出門在外,家裏便只剩下母親一個,她還是像往常那樣一年到頭勞動着,只是沒一個能說上話的人在身邊了。

老舍記得三姐出嫁那天,母親咬着嘴脣,扶着門框,目送着載着三姐的花轎離去的場景;也記得大家都離開母親後,除夕晚上,老舍自己請了兩個小時的假回到清冷的家中看到的母親的笑容,以及知曉老舍不久又要回學校時母親那一聲嘆氣。這一切,在母親死後,都成爲令老舍心痛的回憶。

三、史鐵生的母親

史鐵生小時候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得了第一名,回去等着母親誇獎自己。那時母親還年輕,第一反應不是誇讚她的兒子多麼厲害,而是急着向兒子說自己小時候寫的作文要更好,好到老師都不相信作文是她自己寫的,認爲是家中的長輩幫了忙。

當時作文初次獲獎的史鐵生,對母親的做法很是不滿,就一直對着牆打乒乓球,假裝不在意她的話,還跟她對着說,將母親氣得不行。一個母親,一個兒子,兩個人都還有着十足的孩子氣。

史鐵生雙腿殘廢後,母親一直想方設法醫治癱瘓在輪椅上的兒子,像是着了魔,不停地打聽偏方,找大夫,花大錢弄來很多古怪的方子和藥,又是熱敷又是鍼灸,能使的法子都試了個遍,卻始終不見成效。直到有次史鐵生的腿被薰成燙傷,母親自顧自言地爲兒子換藥,終是對治好他的腿絕了念想。

史鐵生經受癱瘓的打擊,脾氣變得喜怒無常,看着窗外的天空會將玻璃砸碎,聽着歌會把面前的東西都摔到地上。每當這時,母親便會悄悄退出去,待到他冷靜下來,才又默默進來收拾殘局,紅着眼眶而又小心地說着北海的花兒開了,問能不能推着他出去走走,而結果往往是換來兒子的拒絕,只是那時史鐵生並不知道母親已是病入膏肓。

史鐵生常常一個人搖着輪椅去地壇,一個人看着公園裏的黃葉是怎樣枯萎飄零的,日復一日,小路上填滿了他的輪轍。母親去世後,史鐵生回想起來,才知道他的輪轍之後,還有母親那小心翼翼不肯驚擾他的腳印。

一次,史鐵生終於答應母親要和她一起出去走走,母親喜出望外,坐立難安,唸叨着要開始準備了,安排起明天的行程,看完菊花再去“仿膳”……直到他不耐煩了,母親才又悄悄退出去,這一去,便再未能回來。

當史鐵生看到被擡上三輪車的母親時,她正大口大口地吐着血,艱難地呼吸着,別人告訴他,母親昏迷前,念着的是她那患病的兒子和還沒成年的女兒。

後來妹妹推着史鐵生去北海看了菊花,秋風中五顏六色的菊正開得爛漫,他發表的作品獲了獎,他也漸漸開始有了名氣,只是這一切,母親卻不能知曉了。

四、丘吉爾的母親

溫斯頓·丘吉爾是著名的演說家和政治家,也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之一,曾兩次擔任英國的首相一職。丘吉爾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與他母親的教育分不開。

丘吉爾的母親名叫珍妮·傑羅姆,她的父親是《紐約時報》的股東之一,家財萬貫。珍妮幼年跟着母親克拉拉從紐約輾轉到了巴黎,最後在倫敦落腳。珍妮在一次舞會上遇到了丘吉爾勳爵家的三兒子倫道夫·丘吉爾,兩人一見鍾情。婚後,溫斯頓·丘吉爾出生了,當時誰也不會想到英國的命運會和他緊密相連。

十幾年後,丘吉爾的父親病重,珍妮便租了郵輪,讓全家遠離喧囂的倫敦,並且全心全意地照顧丈夫,直到丈夫病逝。當議會的人讓珍妮交出倫道夫·丘吉爾生前的議會長袍時,珍妮以要把袍子留給丘吉爾穿爲由拒絕了,這意味着她想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出色的政治家。

珍妮每天事務繁忙,很少有時間陪伴丘吉爾,於是丘吉爾上學的時候就寄宿在學校裏。儘管和母親相處的時間並不多,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丘吉爾和母親的感情。

丘吉爾非常讚賞母親的人格與處事作風,他和母親的關係就如同非常好的朋友一般,相處十分融洽,他們不僅是血脈相連的家人,還是堅定的政治同盟。

父親死後,母親又有過兩段婚姻,這引來了一些非議。而當時正擔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不僅沒有避嫌,還爲母親舉辦了盛大的婚禮。正是由於母親成功的教育,丘吉爾不僅事業有成,還有着純粹的孝心。這讓丘吉爾和他的母親被人們廣爲稱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