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碗,也是一種家教


在我的家庭中,一代一代傳着“買”碗的家教。

我小時候,每當喫飯快結束時,父親總要掃視桌上,發現有喫剩的菜碗時必詢問我們:“這隻碗誰‘買’?”

於是我們五個孩子爭先恐後地把剩菜碗搶到前,“買”到碗的孩子總是樂不可支,把自己碗中還未喫完的白米飯倒人菜碗中,並想方設法把菜碗處理得幹千淨淨。

這就是父親戲稱的“買”碗,也是我家飯桌上一個有趣的小插曲。

長大後,我覺得這個“買”改成“埋”更形象點,爲此還諮詢了姐姐。

姐姐明確地說是“買”,不是“埋”。

細想之下“買”和“埋”雖然都是動詞,且發音相似,但這兩個字含義明顯不同。

“埋”字除了意思接近外,別無更深含義。而“買”字就顯得既風趣、活潑,還有更深奧的經濟管理學的內涵,至少表示了承包和負責到底的意思:這隻碗我“買”下來了,就由我負責到底了。

這樣,“買”碗無形中讓我們養成了責任心。

我們對自己“買”下來的碗,一般都能處理乾淨。因爲不處理乾淨,下次就可能被取消資格。

對我們小孩來說,這是一種極嚴重、有失臉面的懲罰。

因此,我們總會開動小腦筋,想方設法把“買”下來的碗處理得乾淨一點,從不會馬虎了事。


我印象中,姐姐辦法最多,做得也最好。

記得有一次,姐姐沒有一次性把飯全部倒入菜碗,而是分批分次地進行。

她先倒一點白飯,把菜碗粗略拌一下吃了,再倒飯拌拌喫掉,最後才把飯全部倒入。

她將此稱爲“少量多次拌飯法”。

有時姐姐把菜碗喫完後,還會左看右看,橫看豎看,似乎很不滿意。

她會低頭沉思一會兒,最後倒一些熱水在菜碗裏認真涮洗一下,然後全部喝完。

這樣,不要說剩菜,就是油花也看不見了。

這時,姐姐臉上才露出滿意的笑容。

姐姐“買”的碗自然是處理得最徹底最乾淨的,因此經常受到父親的表揚。


父親讓我們學習姐姐辦事認真的強烈責任心,他說:“凡事只要有責任心,肯動腦筋,辦法就多了,事情也能辦得更好。你們現在還小,長大後都要幹大事的,必須從小養成責任心,長大才能幹大事。你們想,對自己的事都不能負責的人,也不可能對他人負責,更不可能對家庭負責,當然也無法承擔社會責任。你們不要把‘買’碗當作負擔,這是一種從家庭起步,從日常生活小事抓起,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好機會。”

好幾十年過去了,我們都長大成人,姐姐在工作中一貫認真、踏實,是我們五個孩子中事業發展最好的人。

我想,這和“買’碗的家教有很大關係吧。

“買”碗如果僅僅爲了節約幾根菜、幾粒飯,

那它的意義就太小了,它還有更深刻的意義。

父親是這樣教育我們的:“我除了培養你們的責任心,讓你們從小懂得節約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你們對他人勞動的尊重。‘買’碗是我們家祖傳的家教,今後桌上所有的菜不能剩下,也不允許倒掉,處理乾淨。”

在父親嚴厲的教育下,我們在餐桌上既學會了節約,又學會了尊重,更培養了自己的責任心。

我的這些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


我工作後,有一次去蘇州西園寺。

中午時分,接待方誠邀我們品嚐西園寺的素宴。

當桌上一盤豆腐羹喫得只剩三分之一時,服務員準備收走。

從小受“買”碗家教的我自然當仁不讓了。

“慢,這麼美味好喫的豆腐羹不喫乾淨太可惜了。讓我負責處理吧。”

我把盤子拿過來,

準備將剩下的羹倒入碗中。

但怎麼也倒不淨。

我朝桌上看了一眼,看到一碗湯中有幾片背菜葉,眼睛一亮。

我趕緊從湯中撈出菜葉,把羹盤仔仔細細擦了四遍。

當我把擦得乾乾淨淨的盤子交給服務員時,她喫驚地看了又看,高興地說:“你太認真太負責了,擦得這麼幹淨。大家都像你這麼認真的話,會節約很多糧食,我們洗碗工的工作量也會減少很多。謝謝你!”

“不。”我說,“要謝,也應該是我謝謝你和西園寺的廚師。西園寺的素宴名聲之響,今天終於品嚐了。百聞不如一見,你們用最普通的豆腐燒出了這一桌別有風味、鮮嫩清香的食品太不容易了。剛纔我還真捨不得你把剩菜盤子收走,我想好好品嚐西園寺廚師創造性的勞動成果。謝謝你們!"


坐在我身旁的老法師一直關注着我的一言一行,最後他用讚賞的口氣對我說:“施主,看得出你是一個很有家教的知識分子。如果人人都像你這麼認真,就不會有剩菜剩飯倒掉了。常言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倒掉的都是血汗哪。”

老法師說得對極了,一粥一飯、半絲半縷都要珍惜啊。

感謝父親的“買"碗家教。

我們五個孩子後來事業都發展得很好,這與父親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