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課題分離”,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

無戒課堂日更十九天

跟一朋友聊天,不知爲何就聊到了抑鬱症的問題,她說起她之前認識的一個朋友,她感覺就像得了抑鬱症,每天都在家裏待著,想到的問題都很消極,有時候別人無意之間說過一句話,她都會覺得被人刻意針對了,從她描述的各種現象來看,好像的確有抑鬱的症狀。

我建議她可以讓她朋友出來跟我們一起學點東西,慢慢培養一個愛好轉移注意力也許會有改善。

朋友無奈的嘆口氣說:“我前兩天就邀請過了,可是她根本不想出來,覺得自己現在的狀態出來會被人嘲笑,我都看出來她的精神有問題了,所以我還告訴她去醫院去看看心理醫生,結果這兩天都不理我了!”

我問:“你這樣直接的給她說,讓她去看心理醫生?”

朋友說:“是啊,我也真想幫助到她啊,你說她那個狀態是不是有抑鬱啊?我也是真的想她過得好”

聽完她這一說,我不由笑了,朋友是個熱心人,只是這樣直接的言語,也的確不是好多人能接受的,就算她說得可能是對的。

這讓我想起前兩天看《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說到“一切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一切關係矛盾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我們需要學會“課題分離”,他的意思是說在人際關係中我們要學會去分清楚這個課題是屬於誰的?是誰的就應該誰去負責,如果他並沒有向你提出需要你的需求時,不要隨意的干涉別人的課題。

朋友說的她的朋友情緒的問題,我覺得是有點越界了。雖然朋友看到別人的問題,但是當事人並沒有覺得自己有問題,也沒有想要去改變的意願,直接去告訴她去看心理醫生這個話,的確那個朋友會難以接受,第一方面是對去看醫生的排斥,第二方面是沒有覺得自己問題。

後來我建議朋友,你只需要表達你願意陪伴她,如果有需要你幫助,你可以幫忙就可以了,其他建議就暫時不要再出了。

其實我覺得這個“課題分離”的觀點運用於親子關係上一樣的道理。書中也講到一個情景,孩子學習不好,家長會怎麼做?大部分家長可能會想法設法的要去幫助孩子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但是其實就是沒有分清楚學習這個課題的到底是誰的課題?

中國的家長都比較關注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遇到孩子不會的時候恨不得自己趕緊去幫孩子,所以很多孩子都缺乏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很小時候的餵飯、大一點的幫忙穿衣服,再大一點就幫孩子輔導作業,每個家長都很辛苦,因爲除了要完成自己的事情,還需要事無鉅細的關注到孩子的事情,感覺只有這樣纔算得上是合格的父母。

實際上這種事無鉅細的操作,反而毀壞了孩子們自己的能力發展,其實這還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學會“課題分離”真的可以讓我們擁有更輕鬆自在的人際關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