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8:訪遂寧射洪金華山·陳子昂讀書檯(1)

        年輕時就背誦過唐代詩人陳子昂創作的詩歌《登幽州臺歌》,卻不知道陳子昂是我們四川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不久前有朋友推薦,我們遂前往射洪金華山陳子昂讀書檯拜謁。

        在四川遂寧射洪城北23公里處的金華山上,有初唐詩人陳子昂青年時期讀書的地方,原名讀書堂,或稱陳公學堂,其舊址在金華山古觀之後。金華山依傍涪江,風景秀麗,的確是陳子昂專心讀書的好地方。


        四處不時見到陳子昂的雕像及壁詩。


        唐大曆年間,東川節度使鮮于叔明曾爲陳子昂立旌德碑於讀書堂前。

        讀書檯古樸凝重,隱於蒼松翠柏間。


        進入讀書檯,爲感恩廳。

        感遇廳始建於清光緒四年,因陳子昂的《感遇》遺篇而得名。廳內的漢白玉塑像爲青年時代的陳子昂,木壁正面鐫刻陳子昂的38首感遇詩,背面鐫刻陳子昂的好友盧藏用撰寫的《陳伯玉先生別傳》。陳子昂的詩篇“上遏貞觀之微波,下決開元之正派”,使“天下翕然,質文一變”,被方回奉爲“唐之詩祖”,被李白、杜甫譽爲“麟鳳”“雄才”。


         感恩廳後有浮雕壁詩雙廊,圍繞“拾遺亭”於左右。

        《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並序》是陳子昂詩歌革新的代表之作,陳子昂以漢魏文學爲高標,痛責晉宋以來的浮靡文風,倡導迴歸“風骨”、“興寄”,重拾文人風骨。該浮雕作品選用對子昂精神影響較大的建安風骨代表人物曹操父子、竹林七賢的形象,子昂與東方虯對話的場面,展現修竹篇所追求的風格境界,再現詩人“以風雅革浮侈”的精神意境。


        中唐以後政局混亂,戰爭頻亂,學堂因此衰廢。宋嘉裕年間,邑令龐子明在其遺址建拾遺亭。亭內龕上的彩塑爲中年陳子昂坐像,塑像左右木刻陳子昂的文章《座右銘》《修竹篇井序》,後壁鐫刻文同的《拾遺亭記》。兩側迴廊以竹簡、銅版雕塑形式展示了陳子昂的代表作《修竹篇並序》及《資治通鑑》、《全唐文》中記錄的奏疏政論;以銅版腐蝕畫展示了陳子昂的座右銘。陳子昂“學術鉤深,風鑑詣極”,後人“爲君頌德,穆如清風”,一代文宗在老百姓心中已是千古“聖人”,受頂禮膜拜之禮。


        穿過迴廊和拾遺亭,像在歷史中旅行。明代初年,拾遺亭已毀,廉承務逍於舊基建屋塑像,並立明遠亭於其側,成化時,縣令郭鏜立感遇亭,清初,上述建築全坍壞。康熙五十一年,知縣唐麟翔於學堂舊址建方廳一大間,置匾額爲古讀書檯,道光八至十一年,邑令錢秉德,汪澍移讀書檯於嶺後梧崗山。光緒六年(1880),知縣文芳等捐資勸募,拆去短垣,芟除荊莽,於亭前新建廳三間,翼以迴廊曲檻,外置甬道門閣。亭右立精舍三間,亭后辟地增葺大廳三間,額擬留雲山館,遊廊環繞,外蔽繚垣。最後砌臺豎荷葉亭一大間,額擬涵波臨江,建船房三間,小榭一間,已初具規模。此後基本保持原狀,略有增修。 古讀書檯內匾對甚多,多數爲古今名家手跡。其木刻《感遇三十首》及《陳伯玉先生別傳》等爲重要文物,留雲仙館內陳列的陳氏有關文獻資料亦不可多得。

        2006年05月25日,陳子昂讀書檯作爲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修竹館”取自陳子昂的名篇《修竹篇》,此詩序簡煉概括地了詩人倡導詩歌革新的主張,指出齊梁詩風的弊病就在於“採麗競繁,而興寄都絕”,號召詩人們繼承和發揚建安風骨。言爲心聲,文如其人,子昂的一生求真務實,堅守諫官本真、不畏強權、直言進諫的人格品性,而其傳統的“居家勤儉、教子有方、平易進人、爲官廉政”的陳氏家族風骨,也如修竹一般剛毅、虛心、清幽。


        “詩廉齋”以詩方誌,以詩詠廉。針對六朝以來頹靡文風,陳子昂提出了“風骨”“興寄”的主張,從理念和踐行兩個層面開一代詩風。陳子昂既是繼初唐四傑後反對齊梁及唐初綺豔柔靡之宮廷詩風的旗手,使詩歌回到反映現實社會生活,也是大膽干預時事政治,關注民衆疾苦的清官廉吏。


        明遠亭及今人所作《明遠亭記》。


        站在涪江邊極目遠眺,心中誦讀千古詩句,感悟詩人有着何等的氣魄與悲愴,不覺間將心貼近那個遙遠的中唐,逝者如斯——

        陳子昂(公元661—702)出生在一個富有而門第不顯赫、習儒而倜儻豪爽、酷好仙道術數的家庭。青少年時代豪放不羈,喜歡見義勇爲,好打抱不平。十八歲時陳子昂迎來了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轉折。他立志發憤讀書,在金華山讀書檯潛心苦讀,變成了深通王霸大略,關心國家興亡、民生疾苦的學子、詩人,胸懷“以公濟天下”的大志,銳意進取。二十四歲中進士,因一篇《諫靈駕入京書》爲武則天所讚賞,任麟臺正字,後升爲右拾遺。開初唐詩風,被李白、杜甫譽爲“麟鳳”“雄才”,被王適奉爲“海內文宗”。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以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武則天侄兒)爲右武威衛大將軍,充清邊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爲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隨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爲軍曹。曾兩次隨軍出征,因與主帥意見不合,38歲時辭職還鄉,後被縣官段簡害死,時年41歲。陳子昂接連受到挫折,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名傳千古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蒼涼悲壯的氣氛烘托出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下,兀立着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深深打動了千百年後的我們。


        最後,在下後山前,還有一個人人“歡喜”的“臭石頭”:此石頭放於金華山已有400餘年,清代袁霖先生曾有《臭石歌》雲:“敲石得樂聲,煮石得其味,那見擊石出臭氣?不信將石砥,臭即隨手起,遺臭千年存,誰知石端委?”相傳,臭石頭爲武三思黨羽、陷害陳子昂的射洪縣令段簡所化,原來高1.2米,只要以石擊它,立即發出一陣陣臭味。喻奸佞必將任衆人敲之,遺臭萬年。


        後山的“鶩落霞飛”亭。

(相關內容來自百度及景區介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