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8:中江倉山,千年歷史寓於一隅(1)

        倉山,有着1000餘年歷史與文明的古老小鎮,是春秋戰國時期所遺“古郪王城居址”,倉山鎮郪城村曾爲古郪國都城。公元590年,倉山建鎮,593年即建縣,名爲飛烏縣,元朝初期由於大規模戰亂於公元1279年併入古銅山縣。

        然而如今的小鎮,遊客罕至,只有我們一家人從射洪返蓉,慕名順道一遊。古鎮除了真有些貨真價實的古代遺存,前些年依此打造的仿古建築已有衰敗之象。“馬蜂窩”網友成都“大紅袍”曾生出疑問:“作爲一座有着上千年文明歷史的古老小鎮,是現代商業氣息濃郁遊客如織好?還是固守傳統習俗門可羅雀更好?”依我看來,這裏充滿生氣,原住民快樂地生活着,景觀雖顯凌亂,卻不乏煙火氣息,反倒讓我們生出親切感。

        這是一條名爲“解放路”的街道,“倉山古鎮”的牌坊,提示着過往行人(主要是過路人)它的古老身份。

        倉山古建築雲集,有南華宮、火神廟、禹王宮和WG中已拆除的陝西廟,所幸幾經破壞卻依然保持古樸風格的帝主廟還“健在”。帝主廟在倉山鎮現存的古建築中規模最大,本是道教活動場所,今天已成了古鎮老人們休息娛樂的去處。聽老人們講,帝主廟修建於清代雍正年間。

        天門由一道主門和兩道側門組合而成,全由黑色磚塊和石頭混砌。上面雕刻有精美的動物、人物和花紋等圖案。繁複精美的磚雕,聳立在氣勢巍峨的廟壁上,莊嚴而震撼。


        走進帝主廟,幾根大柱子頂起一個大戲臺。後查到網絡上介紹:廟內有精湛雕刻的巨大的柱子凸顯建築的宏偉,柱頭上的龍盤花、龍舒身、龍展翅、龍奪寶、雙龍戲珠……雕繪得栩栩如生(遺憾沒有見到);廟內精美的漆器和浮雕,都是建廟時期遺留下來的,每一幅作品都敘述了傳奇的神話故事,如“八仙過海”、“姜太公釣魚”等等(“展廳”全部鎖上了門,樓梯通道也不能通行)。


        帝王廟外觀像“廟”,入其內倒像是到了富戶的深宅。

        “帝主廟曾經在倉山人心中的地位非常重。”倉山鎮和平街76歲的周建超老人介紹,“沒有改成學校前,帝主廟氣勢宏大,頗爲壯觀,是當地所有廟宇中修得最好,也是方圓數百里民衆進香朝拜的首選之地,是當時社會形態下人們思想的避難所。”1940年改成學校,當時叫甘露中學,學生大約在600至700人。後又把它改成了糧庫。“在這個過程中,帝主廟一直被破壞着。”據周老介紹,我們看到的邊樓即是改成糧庫後的樣式。

       “湖廣填四川”時,郪江河流域靜靜地期待着來自湖北麻城的大規模移民。周建超老人說,他祖上是從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下河村遷入倉山的,到他時已是第12代傳人。麻城人來到倉山,對家鄉的思念與日俱增,逐漸站住腳跟後,鄉親們開始修建在湖北麻城非常敬仰的帝主廟。

      (來自百度百科)


        繼續沿着“空曠”的街道遊覽,感受到了“人氣散盡”的可惜。


        街的盡頭,可見高高在上的倉山鎮朝龍寺,惹人生出“布宮”之感。

        朝龍寺,位於素有小川西之美譽的倉山古鎮,據《中江縣誌》及現存石碑記載:朝龍寺爲古倉山鎮——王胖坊“八廟一寺”的“朝龍古剎”,始建於大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道光、咸豐、同治年間有僧人修壽法師住持。寺院後因紅白兩教作亂而毀壞。民國年間,騎龍棗子壪陳大爺於此修行,其徒曹理信會同地方鄉紳及社會“六三馬頭”等重修寺院。WG期間,寺院再遭噩運毀於一旦。

        朝龍寺,於1988年重建,重建後的朝龍寺揹負火焰山,下承郪江,建築雄偉,層次分明,猶如一所小型的“布宮”。

       (來自百度百科)


        過河即是寺廟,不過鐵鎖把門不得入內。但登高俯視一如高原般白雲藍天下的小鎮,也着實讓人感嘆和想像那些千年往事。


        向當地人打聽,禹王宮在回穿過解放路的左拐方向的另一條街道內。過橋,見古老的小鎮也有現代共享電動車,頓覺小鎮也年輕起來。


        天空爽極了我們的鏡頭,把古老小鎮添加上了如飛的感覺(雲間有飛機呢)。


        你彷彿一個巨人,興起了一串棉花糖呢。


        古鎮是祥和的,溫馨的,民風是原生態的,原住民爲外鄉人的到來,投以和善的目光。

        (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