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寫給媽媽的信:女性受教育,到底有多重要?

文/婉兮    圖/網絡

1

2021年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與世長辭。

舉國哀慟,無人不爲袁老的離去而傷心。

作爲國民度最高的科學家之一,袁隆平的研究成果直接面向羣衆,能切切實實被老百姓觸摸到、感受到。

因雜交水稻受益的人,可以說遍及全球各地。而且它能惠及子孫後代,讓飢餓歲月一去不復返。

所以這些天,悼念老人家的文字、視頻鋪天蓋地。

而最觸動我的,是袁隆平寫給媽媽的一封信。

內容不長,約摸千餘字,感興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在這篇小文中,袁老用深情而傷感的筆觸,追憶了自己的母親。

袁隆平筆下的母親,是一位習慣了都市繁華的大家閨秀。但最終,她卻因爲要幫兒子帶孫子,永遠留在了安江那個小地方。

順着線索,我查閱了袁媽媽的資料。

她叫華靜,出生於1903年,孃家在揚州經商,家境很富裕,自幼便接受了良好教育。

少女時代,她在英國人開辦的教會學校讀書,能講一口流利的英文。畢業後,還曾在安徽某校任教,是那個時代不可多得的知識女性。

任教期間,她與校長相識相愛,最終喜結連理,生下了五個兒子。

彼時恰逢戰亂,一家人顛沛流離,從北平到漢口、從桃源到重慶,幾乎輾轉過大半個中國。

但孩子們的教育,卻從未被耽誤。


2

多年後,二兒子袁隆平,在寫給母親的信中,說了這樣一句話。

“無法想象,沒有您的英語啓蒙,在當年閉塞的環境中,我怎麼能夠用英語閱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獻,用超越那個時代的視野,去尋訪遺傳學大師孟德爾與摩爾根?”

這句話很能打動人。

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始於上個世紀60年代。

那時候,中國還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態。無論經濟實力還是科學研究,都落後於西方國家。

而科研中的最重要一環,就是與世界的最先進理論、技術接軌,以此來爲自己的研究指路。所謂突破和創造,有時需要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此時,“懂英語”就顯得格外重要。

語言只是一種工具,但它承載着的思想與觀念,卻能打開視野、擴大格局,爲科研工作提供動力。

當然,袁隆平的流利英文,不能完全歸功於母親。後天的學校教育與自身努力,想必也佔很大比例。

但學過外語的人都知道,語言的黃金學習期在幼年時代。這時培養起的語感和韻律感,往往能夠受益終身。

擁有一個英文水平高的母親,本身就已經贏在起跑線上了——尤其是在那個年代。

但母親給予袁隆平的,不僅僅是單純的英文技能。

兒子尚在搖籃中,她便給他講尼采,將那種頑強的生命力和意志力,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一點一點注入孩子的幼小心間。後來更是想方設法、堅持讓兒子們受教育,哪怕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亂世。

一個人要成功,要造福國家、造福人類,若僅憑自身的一腔孤勇,路途會很漫長很艱辛。

而原生家庭的助力,無疑能夠事半功倍。它在培養外在技能的同時,更能培養勤奮、堅韌、崇高的內在力量。

袁隆平從母親身上得到的,二者兼備。

面對艱苦的工作環境,他說:我還年輕,我還有一把小提琴。

堅強如斯、豁達如斯。

那些附着在他身上的美好品質,幾乎都能從母親身上,找到些或深或淺的痕跡。


3

受過教育和沒受過教育的母親,終究是不一樣的。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在回憶錄中描述過他的母親。

每天清晨4點,媽媽都會叫他起牀,“逼我喫早飯,隨後教我學3個小時英語,接着兩人分別去上班上學”,這樣的情況每週持續5天。

這個19歲就嫁了黑人青年又離婚的白人女性,獨自撫養兒子長大,卻始終不忘夢想。

她攻讀了人類學碩士,又爲了完成博士學位去到印尼做田野調查,50歲終於獲得博士學位。所以,奧巴馬在母親的榜樣作用下茁壯成長,成爲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

因爲他有優秀的母親,可以學她的努力和堅韌,拼她的見識和能力

偉人如此,平凡人亦如此。

小時候,我很羨慕同班同學曉夢,因爲她有一個當老師的媽媽,和我那個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母親完全不同。

曉夢的作業本總是工工整整,小小年紀就練得一手好字,據說是媽媽手把手教的。

每年的六一晚會,她也必然擔任小主持,手拿話筒侃侃而談,自信的笑容彷彿馬上就會溢出來。

到了寒暑假,媽媽還會帶着她四處旅遊,將課本里的抽象描述都化作眼前的生動山水。行了萬里路,讀了萬卷書的於曉夢,始終都是鶴立雞羣一般的存在。

而我的母親,不能帶我旅遊、無法教我寫字畫畫,也無法向知心朋友那般,聽我說說心事,爲我分析各種困境,解決各類難題。

當然,我不能怪她。

這是階層與文化限制下的必然結果,不是我媽犯下的錯誤。

幸運的是,在父母傾盡全力的培養下,我可以無限度接近曉夢的母親,成爲另一種媽媽。


4

當然,母愛不分階層、不論學歷,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但學歷高低與知識構成,會影響母愛的表達方式和力量強弱。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家桑德拉·唐研究發現,完成了高中或大學學業的媽媽更能養育出高學歷的孩子。

高等教育帶來的科學育兒觀、良好的生活習慣、可及時調控的情緒、得體的待人接物,都會化爲親子教育裏的和煦春風,在孩子幼小的心裏灑下種子,受益終身。

麗江華坪女中校長張桂梅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一個女孩受教育,可以影響三代人。

此言非虛,沒有任何誇大成分。

比如,華坪女中任何一個出身貧寒的女孩兒。

如果不上學,她大概率會出門打工,早早嫁人,大半生輾轉底層,被雞毛蒜皮磨出粗糙的面容和性情。

在教育子女上,也往往會心有餘而力不足。既沒有經濟條件去承擔培養孩子的開支,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和耐心,去琢磨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真諦。

往往是粗門大嗓吼一頓,用最簡單粗暴的方法來管教孩子。

上過大學就不一樣了。

她們可以謀得一份相對輕鬆、體面、高薪的職業,在教育兒女上,會更遊刃有餘,而不是沿襲父母輩的粗暴打罵。給口飯給件衣,就將一個孩子馬馬虎虎撫養長大。

這樣的女性,自然能提高子孫後代的優秀率。提高國民素質的希望,也會更大一些。

這不絕對,但這確實是普遍現象。

我們說好女人旺三代,是因爲好女人會成爲好母親,養育出優秀的兒女,成爲一個家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崛起的原始動力。

不是早就有人說過嗎,“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

當然,這不代表養育子女的責任義務,全部都壓在女人身上。

我們探討的,是受教育女性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優勢。我們並不認爲,男人可以置後代教養於不顧,更不是爲男權社會添磚加瓦。

望周知。

求不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