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的蜗牛

今天,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一个同事,上树摘香椿掉了下来,摔断了脚脖子。

听说这件事儿,是从另外一个同事的口中。

“下乡”已经五年多了,由于脱钩管理,很少去单位了,但是同事之间,还是要有必须的人情往来。

说实话,从听说这事儿,都过去半个月了,一直也没有想起来去看看;偶尔想起来,都是在晚上,白天事儿一多,早又抛到九霄云外。

还有另一个原因:有时候,心里又在踌躇该不该去。

这个同事,关系不远不近,但也在一起共事过,所以我想还是应该去。

之所以有这个“犹豫”,我思前想后,应该是家庭带来的影响。

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亲戚,父母面前习惯是不让孩子们上桌一起吃:我和大哥的待遇,就是用小碟盛一份、端到里屋的写字台上吃。

遇见一些红白喜事,父母也很少领着我俩一起去,除非是在非常亲近的亲戚之间才有可能。

反正我的印象里,几乎没有跟着一起去吃席的经历。

再大一点儿,记事清楚了,就会记得听见父母说:“我们去xx家坐席,你俩自己吃吧…”

父母的想法,其实我现在可以想明白一些:孩子不随“份子”,就不要跟着去吃饭了,省得遭人嫌。

也许这就是母亲的一个朋友去看她时说的那样:责己。

责己责成了习惯,甚至在成家后,有时候亲戚家有事儿,父母都一般不再通知我们:谁家娶媳妇了、谁家办丧事了,你俩知道就行了,别带去了。

包括前几年,一个和家里关系很好的亲戚去世,父亲也是在事后才告诉我:那个事儿,(当时)我没带告诉你,反正你知道一下就行了…

这样一来,似乎给我造成了一个印象:那些事儿,与我无关。

时至今日,我才想起来,其实有好几个同事家的丧事,应该去的都没去:因为我的心里,有时候根本没有这个概念(特别要好的除外)。

喜事不会有这个问题,那都有“传票”,不可能不去。

但是,即使是喜事,我数了数,也很少有我自己主动去给人家帮忙的。

从这一点来说,我是一个非常冷漠的人!

从这一点来看,朋友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你说,有没有家庭的影响呢?

当然也和自己孤僻的性格不无关系——前几天七彩还在群里说:蜗牛,你的头像好孤独啊!

我说:我一直就是个孤独的人。

其实,更应该说是孤僻、冷漠!

不是吗?单位最好的同事,父亲去世,我只去了两趟:一次是去随份子,一次是出殡的早晨去“凑人气”。

为什么不去帮忙?

我的心里,没有那个概念!

不是孤僻、不是冷漠,又是什么?

这件事,至今想起来耿耿于怀!

人至中年,依然不懂得这些人情世故,感觉前半生都算白活了。

上午,趁着想起来那件事儿,赶紧给那个同事发了个红包,打个电话告诉他:最近确实是事多忘了(这里我想还是实话实说比较好一点儿),也实在抽不开身前去探望,希望理解……

幸好,他的脚还没好呢(这话有点不太对劲)!

否则,我这个时候才送上问候,又算什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