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摘要

說到稻盛和夫,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整個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商界,稻盛和夫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傳奇人物。他赤手空拳開始創業,在40年間先後創建了京瓷和KDDI兩家世界500強企業。

  在日本政府的再三懇請之下,他又在78歲高齡時,出任了當時破產重建的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長。他並僅用一年時間就讓日航起死回生,還創下了日航60年曆史上的最高利潤。如此亮眼的履歷,讓無數企業家都將稻盛和夫奉爲“經營之神”,向他學習。

  聽到這裏,也許你會有疑問:我只是一個普通人,又不是企業家、管理者,我還有必要了解稻盛和夫嗎?而且,我就算了解了也當不成稻盛和夫,幾乎不可能取得和他一樣的成就啊!

  儘管我們常說 “成功是不可複製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了解那些傑出人物的成長過程,汲取和學習一些他們的經驗,幫助我們更好的過自己的人生。那麼,稻盛和夫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呢?又有哪些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地方呢?

  在《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這本書中,日本作家北康利通過展現稻盛和夫的人生歷程,描述了他的人生哲學。相信你瞭解這些之後,一定會有所收穫。

  首先,你會明白稻盛和夫在心態上有何特別之處;其次,你會知道他有哪些行爲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最後,你會了解應該如何更好地與他人相處。

01、心態

首先,請你想一想,你是如何看待你的工作的呢?你又是以怎樣的態度來面對工作的呢?

  你是抱怨滿滿、認爲自己懷才不遇?還是覺得工作是爲了掙錢,遇到委屈和不如意就忍了吧?還是覺得這只是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混混日子就好了?再或者你覺得這是一份你熱愛的事業,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你能從中找到屬於你的快樂和成就感?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如果你視工作爲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視工作爲一種義務,人生就是地獄。”工作在我們的一生中佔有很大的比例。

  假設你從22歲大學畢業開始工作,一直到65歲退休,要工作43年,如果你能活到80歲,那麼,工作就佔據了你人生時間的一半。所以,工作對我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響,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工作也至關重要。說回稻盛和夫身上,不妨先試想一下,如果你前半輩子的人生是下面這樣的——

  小時候度過得平平無奇,成績一般,還喜歡打架,老師不喜歡你;小升初時,兩次落榜沒有考上;12歲那年,被傳染了結核病差點兒死掉;考大學也同樣失敗,沒有考上自己渴望的大學;畢業找工作時,接連被心儀的公司拒之門外;後來,好不容易經人介紹,進了一家公司,結果進公司沒多久,就發現這是一家快要破產的企業,當初一起進公司的同事都相繼離職;當有人聽說你在這家公司上班,甚至會對你說:“你在那樣的破公司,搞不好連老婆也找不到呢!”如果換做是你面對這樣的人生,你會怎麼想?是不是會覺得自己挺倒黴的?爲什麼出生時沒有拿到一手好牌?這就是稻盛和夫最初的人生。

  一開始,稻盛和夫也總是忍不住抱怨,想要辭職,當時,他向自衛隊提交了入隊申請,也順利通過了考試。

  不過後來因爲家人沒有給他郵寄入伍需要的戶籍副本,導致他錯過了最後的提交期限,纔沒能順利入伍。最後的一條退路被切斷,稻盛和夫漸漸意識到,整天唉聲嘆氣、滿腹牢騷是無濟於事的。既然現實如此,那就只能改變心態,全力以赴,專注於眼前的研發工作了。於是,他開始全身心投入到精密陶瓷的研究中。

  不久,研究成果開始慢慢顯現,這讓稻盛和夫感受到了工作的樂趣。隨着對製陶領域興趣的日漸濃厚,他又更加努力地投入其中,結果又獲得了新的成果。

  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僅僅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他就成功合成了新型高頻絕緣材料,在當時的日本尚屬首次。這讓稻盛和夫獲得了周圍人的大力讚揚,樹立了自信。從那以後,他的人生開始出現轉機,變得順利。稻盛和夫認爲,自己從人生落魄到事業順利,靠的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還認爲,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練人格的修行。

  在日本電影《入殮師》中,男主角小林大悟,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後來因爲樂隊解散,迫於生計,他只好找了一份爲逝去者化妝的工作。

  最開始,小林大悟從心理上很排斥這份工作。他一方面有着對遺體的不適應,另一方面還要一直向身邊的人隱瞞自己的新工作。

  後來,小林大悟當入殮師的消息傳了出來,他的朋友指責他、疏遠他,他的妻子馬上離開了他,甚至有人指責他是“賺死人錢的”。

  但是,隨着的一次次參與,當他真的用心去體驗這份工作、投入到工作中時,他感受到了這份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對於死亡、對於生命,他都有了新的領悟。他也最終獲得了親人的理解和尊重。

  工作,對於小林大悟來說,就像稻盛和夫說的,是一場“提升心志、磨練人格的修行”。當他對待工作的心態不一樣了,他的整個生活都不一樣了。

  某家互聯網公司的CTO,談到他們公司招聘程序員時,哪些人會更容易被錄取。

  他說:“我們在招聘時,除了關注簡歷上的工作經驗之外,還會問這名程序員,在業餘時間有沒有基於自己的興趣開發一些小項目。

  可以想象,一個程序員,滿身疲憊地下班回到家,如果還能坐下來敲自己的項目,那這個人得多麼熱愛編程啊。僅憑這一點,我就會非常願意聘用他。”

  投入工作、愛上工作,不僅會讓你感到無比喜悅,樂在其中,還會讓你在職場上有更好的發展。“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你用怎樣的心態對待工作,決定了你的成就和快樂。

02行爲方式

  瞭解完心態後,我們接下來看看行爲方式。正所謂“心態決定行爲,行爲決定結果”。好的行爲方式,會帶來好的結果;而差的行爲方式,可想而知,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那稻盛和夫有哪些行爲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呢?

第一個就是持續的努力。

如果你看過馬拉松比賽,你可能會發現,起跑的那一瞬間道路是很擁擠的,但是當四分之一賽程過去之後,選手們彼此間的距離就拉開了。

很多人在一開始都很努力,但很少人能做到持續的努力,有80%的人在中途就退出了。所以,世界上少有的不是努力的人,而是能夠持續努力的人。大多數人的努力不是半途而廢,就是間歇努力。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他從小的夢想就是走出山村,考上大學。但他連續兩年都沒有考上,村民嘲笑他“異類”、“想上大學想瘋了”。可是,他不僅沒有絲毫退意,反而一直瘋狂的努力學習,第三年,他終於考上了北京大學。

  考上大學後,他又因爲肺結核中途退學,所以,他實際在北大留了一級。無論是同屆還是下一屆,都不認可俞敏洪是他們的同學,他一度被同學們孤立。他也非常痛苦過,後來,他選擇更加努力,不斷努力,讓自己成長起來,終於取得了成就,也獲得了同學們的認可。

  哪怕現在他已經是新東方的董事,仍然每天早上5點多起牀,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一直處於工作的狀態。

  請你回想一下,你是個努力的人嗎?你的努力通常可以持續多長時間呢?

  俗話說“越努力越幸運”,從現在開始,努力起來,並且持續努力,相信以後的你,一定會感激自己日復一日的努力!

  稻盛和夫值得我們學習的第二個行爲,就是自我反省。

  法國最著名的牧師納德去世後,安葬在聖保羅大教堂,墓碑上工整地寫着他的手跡:“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爲偉人。”

一位智者讀到這句話時感慨:“如果每個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幾十年,便有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爲偉人。”稻盛和夫就是一個非常注重自我反省的人,他每天早上都給自己規定了反省的時間。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每一個人都會犯錯,我們要通過自身的反省去改正,更爲重要的是人不能犯同樣的錯誤。

貞觀八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朕每閒居靜坐,則自內省,恆恐上不稱天心,下爲百姓所怨……”

  這段話大意是:我無事靜坐的時候,就常常自我反省:自己的做法能使上天稱心如意嗎?自己的所爲會被百姓怨恨嗎?

  唐太宗就這樣時刻反省自己,理性認識自己,兼聽廣納,終於成就了大唐偉業。

  你還記得自己上一次進行自我反省是什麼時候嗎?是因爲什麼事情呢?當你做完了一件事後,你會反省自己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好、或者是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嗎?

  “秋葉PPT”創始人秋葉大叔曾在網上發過一篇文章,裏面講述了一個故事。

  某一天,他的視頻號突然閱讀量超10萬,多了很多付費閱讀的讀者,他因此賺了上萬元的打賞,光各種直接收入就好幾萬,還順便給微信漲了很多粉絲。

  聽到這兒,你一定覺得秋葉大叔心裏已經爽翻了,但事實卻恰恰相反,秋葉大叔說“想抽自己的臉”,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他覺得自己“從流量運營角度,犯了很多錯誤”。

  秋葉大叔認真反省自己當初付費閱讀的定價錯誤、導流時出現的問題等,分析自己在回覆留言時應該如何做才能最完美。

  他認爲自己不是賺了幾萬塊錢,而是浪費了幾十萬。這樣冷靜、客觀地反省自己,也是秋葉大叔能從職場小白做到創業大咖的原因之一。

  如果你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總是不斷地犯同樣的錯誤,那麼,你一定要學會自我反省;

  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小有成就,也一定不要忘記自我反省,因爲也許你還有一些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反省自己,能夠讓你不斷進步,成就自己。

  我們需要向稻盛和夫學習的第三個行爲就是要謙虛,不要驕傲。

  《易經》這本書曾講述,謙卦是最吉祥的卦,一旦一個人懂得謙虛,可以說是最有福的人。

  因爲,滿招損,謙受益,謙虛能夠讓人進步,變得越來越好。

  稻盛和夫在日航重新上市時,告訴日航的全體員工:“要謙虛,不要驕傲,要更加努力。”

  此後,“要謙虛,不要驕傲”成爲日航的口號。

  著名大師梅蘭芳也是一個謙虛的人,他不僅拜畫家爲師,也拜普通人爲師。

  有一次他在演出京劇《殺惜》時,在衆多喝彩叫好聲中,聽到有位老人說“不好”。梅蘭芳來不及卸妝,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他恭恭敬敬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

  老人指出:“閻惜嬌上樓和下樓的臺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你爲何八上八下?”

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

  之後,梅蘭芳經常請這位老先生觀看他演戲,請他指正,稱他爲“老師”。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晚年的文學造詣可以說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他從不恃才傲物,仍一遍遍地修改自己的文章。

  他的夫人怕他累壞了身體,勸他說:“何必這樣自討苦喫?又不是小學生,難道還怕先生生氣嗎?”

  歐陽修回答說:“不是怕先生生氣,而是怕後生笑話!”

  很多成大業者,都謙遜處事、虛心待人,從來不敢驕傲張揚。

  反之,時時標榜自己的才幹、掩飾自己過失的人是遭人厭惡的。

  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人更是讓人難以接受,很容易讓自己處於四面楚歌之中,被世人譏笑和瞧不起。

  當你取得成就時,請一定記住“要謙虛,不要驕傲”。

03、與他人的關係

人是社會性動物,誰都無法孤立的活在這個世界上。因此,你除了做好自己,還需要知道如何更好地爲人處世。

  那麼,稻盛和夫在這方面又有什麼樣的人生哲學呢?

  在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中,有一個“成功方程式”,就是“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x熱情x能力”。

  也就是說,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人的“能力”只是其中的一個要素,需要和“思維方式”及“熱情”相乘,才能得出最後的結果。

  而所謂正確的思維方式,在稻盛和夫看來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擁有利他之心。只有心懷他人,才能走得更遠,收穫更多。

  稻盛和夫這樣說過:“在我的人生中,我絕不左顧右盼,而是遵循“利他”之心,一心一意沿着自己相信的道路,筆直前行,義無反顧。”

  他認爲“經營企業不光是自己公司要盈利,也要考慮客戶的利益,還要對消費者、股東、地區作出貢獻。”

  中國很多大企業也是如此,就拿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來說,它的初衷就是希望幫助更多的中小企業獲得成功,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馬雲說:“我們的目的不是賺錢,而是幫助別人賺錢,幫別人賺100元,然後讓他從賺到的100元裏分給我們1元。”

  而騰訊最開始的時候,QQ剛誕生,一分錢收入都沒有,馬化騰的初衷,也是幫助人們更高效的溝通,完全沒有商業模式。

  你可能會認爲,是他們成功了,所以才這麼解釋“利他”之心。其實,這也許是反過來的。

  正是因爲“利他”的思維方式,阿里巴巴、騰訊才得以有機會探索出一片新的天地,成爲偉大的公司。

  當日本政府懇請稻盛和夫幫助挽救日航時,稻盛和夫身邊的人都強烈反對,因爲日航不但跟稻盛和夫之前所在的行業完全不同,而且日航是一家官僚體制的公司。

  但是稻盛和夫想:“如果這家企業都能得以重建,那麼陷入困境的所有其他企業應該都可以振奮起來。

  所以,重建日航並不只是救助一家企業,而是救助日本整個國家。”

  因爲始終把他人放在心上,他才能不管是否會砸了自己的名聲等,在做過胃癌手術、並且已經78歲高齡的情況下,他依然接受挑戰、挺身而出。

  而具體到我們每一個人,很多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考慮問題時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希望自己能夠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

  這是不對的,按稻盛和夫的理念——學會利他,終將利己;而一味利己,終將害己。

  而且,利他是實現價值交換的最佳方式。當我們與他人相處時,懷着“利他”之心,更是能夠幫助個人有效積累人脈,甚至獲得回報。

  比如:很多頂尖的銷售,都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那些最會爲客戶着想的人。

  當他們跟客戶溝通時,不是隻講自己的產品有多好,而是認真的爲客戶考慮,誠心爲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東西。

  他們只不過是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完成了銷售轉化這一件事情。

  這在物理學上有句話叫: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當你在和他人相處時,始終想着“利他”,設身處地地關心他人、爲他人考慮,那麼,你也會獲益!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沒有含着“金湯匙”出生。

  如果你曾經因爲自己沒有任何耀眼的家世、顯赫的背景而遺憾,懷疑自己是否這一生就只能庸庸碌碌,對人生感到迷茫;

  那麼在今天瞭解完稻盛和夫的經歷和他的人生哲學之後,也許會有新的想法。

  我想爲你再總結一下我們今天講到的內容:

  首先,心態決定一切。你以什麼樣的心態對待工作,決定了你能在工作中取得怎樣的成就。工作是讓我們提升心志、磨礪人格的修行。

  其次,你的行爲方式決定了你的行爲結果。你應該盡力做到持續努力、不斷反省、以及保持謙虛。

  最後,你不是孤立的活在世界上,你應該懷有“利他”的心理,始終心懷他人。利他是實現價值交換的最佳方式。

  在《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這本書中,對我來說,感觸最深的就是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對待工作這一點。

  在工作中,我們總是很容易被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困擾,爲一些無關重要的事情煩心。

  在日復一日的煩惱中,忘記了曾經的熱情、理想,變得越來越漠然、麻木。

  把工作當成一種任務,每天盼着週末、放假。而忘記了應該讓自己真正地投入工作、熱愛工作。

  不過,人們常說“道理聽了很多,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們雖然明白了這些,但更重要的是要行動起來,從一點一滴的改變做起,這樣才能把書上的知識真正轉化爲自己的東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