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會了卻還是教不了別人

不知道你們會不會有這樣的經驗。明明是一個大神在講解,你卻聽得雲裏霧裏的。似乎還沒有普通同學的講解容易聽懂。

又或者你學會了一樣東西,但是去教別人的時候,卻怎麼教也教不會。

這是爲什麼呢?

學會了一樣東西,不代表能教授它。這有兩部分的原因。

第一,你在腦內建立了相應的模型。但不代表你對它有清晰的認知,更不代表你可以把它清楚的表達出來。

也許有人聽到這兒,會覺得:“笑話!我自己的模型,我怎麼會沒有清晰的認知。這可是我的大腦,我的知識啊!”

但很多時候,的確是這樣的。不信的話,你們可以去搜一下漢語變調。

我們的漢語發音是非常複雜的,不僅有四個聲調,有多音字,還有變調。

關於變調的資料裏會寫

當兩個上聲字在一起時,前一個上聲變得像陽平。如:水手shuǐ shǒu讀成:shuíshǒu

三個上聲相連,前兩個上聲變得像陽平。例:演講稿yǎn jiǎng gǎo讀成:yán jiáng gǎo。

當“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例:一半(yí bàn)、一定(yí dìng)。

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例:一天(yì tiān)、一年(yì nián)、一點(yì diǎn)

在重疊詞中念輕聲,例:看一看(kàn yi kàn)。

“不”在去聲字前都讀陽平,例:不夠(bú gòu)、不對(búduì)

夾在詞語中間念輕聲,例:數不清(shǔ bu qīng)。

除此之外,還有形形色色幾十條的規則。我當時看到就震驚了。其實大家平常說話,就是這麼說的。沒有人真的會把演講稿讀成yǎn jiǎng gǎo。

這些大家都懂,但我相信很少人能真的意識到,自己到底是怎麼讀這些音,也很少人那把這些規則寫出來吧。

這就涉及到兩個概念,叫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這是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從哲學領域提出的概念。根據知識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轉移,來區分。

隱性知識,是指沒有被表述出來的,但的確存在於我們腦內的知識。而顯性知識,則是指那些被表述出來,可以寫在書中,教給大家的知識。

而做教程,就是把隱性知識轉化爲顯性知識的過程。這件事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很多經驗,規則,在腦子裏是很模糊的。想要精確的表達出來,經常非常困難。

於是很多教程會寫得非常模糊。比如菜譜中的少許,適量。或者拳譜中畫得很抽象的動作,中醫的各種理論等等。這些內容,在有師父言傳身教,大量的經驗積累之下,纔有可能傳承下來。單是自己對着書學,基本上是完全學不懂的。

這樣的知識,沒有被清晰的表述,也不能有效的轉移。拳譜只能算是備忘錄,菜譜也只能作爲參考。也就沒有成爲顯性知識。這導致後人非常難學習,經驗和知識很難進行積累。我們經常看到老師收徒弟,要求天賦,悟性,聰慧敏銳。這多半是因爲這些知識還是隱性知識,沒有辦法被完全教授。

只有當菜譜裏的少許,適量精確爲多少多少克,按着做就能做出味道一樣的菜的時候,才能說這樣的知識變成顯性知識了。

第二,知識詛咒

除了無法清晰的表述腦內模型之外。還有另一個原因,讓你沒法教授你會的知識。那就是傳說中的知識詛咒。

即我們一旦知道了某事,就無法想象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樣子。也就很難把它給不知道的人解釋清楚。

比如一位學術大拿,在給人解釋一個簡單概念的時候,可能會用很多很多本專業的術語。他其實意識不到,這些專業術語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很難理解的。

懂了的人,弄不清不懂的人爲什麼不懂。就經常會產生“我都講得那麼清楚了,你爲什麼還不明白”的困惑。而對於不懂的人來說,你講得根本就不明白,但他因爲不懂,也很難表述自己哪裏不明白。

這就是做教程的第二個難題,除了需要理清模型,表述清楚之外。還需要能換位思考,收集意見。多聽聽大家的困惑,努力理解他們到底是哪裏不明白。這樣才能更好的解答他們的困惑,解決他們的問題。知識才能更好的積累下來。

好的知識掌握者,不一定是好的教育者。不是所有學會了的人,都有能力教授自己會了的東西。

但如果你想這麼做,就要努力克服以上的兩個障礙。做出來的教程,纔會是實用的,能幫助大家的教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