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卡拉馬佐夫兄弟》之一

一週前,集體活動出行過一趟。逢拍照,就不知以何姿勢站立,不覺就身姿僵硬。

那時,頭腦中蹦出,近日很熱的“躺平”二字。還是不夠鬆弛。想起肆意躺臥在沙發上看書的姿勢,才真的是鬆弛。心理鬆弛的時候,纔是直覺最爲敏銳、心靈專注的時刻。“躺平”亦是另種尋回本真需求的途徑,還是有它存在的意義。又想起討論過的“劉小樣現象”,“突圍”也是一種姿勢,一種生活狀態。哪一種姿勢,哪一種狀態,只要於擺“姿勢”的人有意義,那就有存在的理由。只是需對自個所擺“姿勢”引發的後果承擔責任。像我“擺拍”照相,往往都不咋好,就會給幫拍照的人提要求: “抓拍”。“鬆弛”狀態才真正是想要的。

因而,看着正襟危坐的場景,就會自覺升起“角色代入”的需求,那話語也是“角色”吐出的話語。有點像“擺拍”,我就不成。近段時間,正在重讀《卡拉馬佐夫兄弟》。今日閱讀至--米烏索夫對着院長說那一番冠冕堂皇的話語時,真是如書所寫“真正體面正派的人”。合身份角色的話語是最爲體面的外衣,當說的言語是遠遠浮在“真實關係”之上的。想起許知遠與演員郝蕾的對話,郝蕾說到“演員的實質真不是演”,“是一種對於角色狀態的體會,如何在生活關係裏去呈現”,說到“真正的好演員,內心要做到真正的敞開、有一部分是極其純潔的”。內心真正的敞開,纔會呈現出角色本身的狀態,那一刻會分不清內外的。“演”自然是丟不掉某些東西的,害怕丟掉後帶來傷害;“演”自然也是進入不了狀態,假模假勢、念頭四起必然無法專注。

陪着孩子“玩”大的媽,自然欠缺了--在適時的階段“引導”的角色。但也純粹了好多。今日是孩子們的節日。兒子卻是早已討厭“兒童節快樂”。拒絕、不配合、勿擾……成了他日常保持距離的模式。該知趣的退出了。愛的實質就是一種成就。成人將自個的利益、想法、要求……加於孩子就是自私。耳邊飄過“生孩子就是最大的投資”,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