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篇1:教育背景

中華文化寶藏《宗運生命學》之“小學篇”第1篇

我們常會發現,小學的孩子都很聰明。但是,內心平靜的孩子,成績都非常好,而聰明好動的孩子,成績就不行了。這是爲什麼呢?是老師教得不好嗎?是老師不想把孩子教好嗎?是孩子不願意學好嗎?都不是。同一個老師教很多孩子,老師是一樣教的,教出來的成績卻不一樣,能說是老師教的問題嗎?

那麼,孩子學習成績差別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在於孩子的身心狀態不同,而且老師的針對性教育(個別教育及其方法)不到位。其具體成因,表現在孩子的成長環境、教師的身心素質和前期的幼兒園教育等三個方面。

首先,是家庭原因

家庭生活條件好,孩子又少,很多都是六個大人圍着一個孩子轉,不知怎樣照顧纔好,想要什麼就給什麼,不要的也給買,喫飯穿衣,瑣瑣碎碎,全給孩子包了,基本上完全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和體驗權。這樣,孩子就養成了貪念之心。

學習上也是如此。孩子還不到三歲,家長就給牠們報了好多輔導班兒。孩子的心本來就像一張白紙,心性還沒有長成,就在牠們的心裏放進去這麼多垃圾,牠們肯定消化不了。

其次,是幼兒園原因

孩子三歲進幼兒園,在幼兒教育中得不到較好的身心健康教育,卻受到很多的管制,在孩子的內心形成了“靜、意之爭”,清靜心與意識心相互爭奪地盤。但是,很多人包括老師,不知道人心怎麼才能清靜,想要清靜,就是不能清靜。這就是因爲意識心的力量非常大,清靜心大不過意識心。

想要孩子的心清靜下來,就得用合理的方法引導孩子的意識心,讓它切入清靜心和大心。在幼兒教育階段,首要任務就是引導孩子學會用心,這樣到了小學,自然會用心聽課,用心學習了。

最後,是教師的身心狀態原因,也是更嚴重的原因

目前很多人都浮躁,整個人文環境有缺陷,家長不懂得生命之學,連老師都遠離了生命文化,不懂得修身養性之道,身心狀態不見得高出一般的社會人,孩子又怎麼能得到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呢?所謂教育,首先是心育,一個缺乏心育的教育,怎麼能培養出聖賢人才呢?

總之,在目前的小學教育中,知識的學習很充分,能力的開發也很充分,外在資源的利用和從外到內的管制更充分,唯有生命本身(身心)的滋養和培育較爲薄弱。尤其是丟掉了心性的修養,忽略了內在能量(智慧)的培育和發揮。

那麼,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辦呢?根據“宗運生命學”原理,德智體“三位一體”,應該加強身心健康的鍛鍊。德、智、體三位一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三者是一不是三,不可割裂開來,也無法割裂。這是我們首先需要明白的實施教育的前提。

所謂德,是指心德、品德,即內心和行爲,包括心性正、品行正、形體正等三個方面,哪個方面做不到,都不是真德,都是假德、僞德,都是意識心作用,而不是清靜心作用。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儒釋道三家,這三家都是講做人的,講性(心)的,講命的,三家的共同點就是修心養性。何謂心?性是心,道是心,佛是心,三家都認同道心。

儒家說“性本善”,認爲人剛出生時沒有善惡之說,善惡是後天習成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不離初心的話,就是心德,也即智慧。

道家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認爲“道”不可用語言準確地說出來,“道心”就是“空性”,主宰着宇宙人生。“名”也是“明”,認爲“明”是指每個人本來具足的智慧,只不過被意識心給淹沒了,包住了,心性藏到了深遠處。只要掃除雜念,每個人的心都會大放光明。

佛家也是爲了得到智慧,認爲“有即爲明”。有詩爲證:“被雲卷霧心切徹,剎那而登妙覺心。禪河住流法梁折,有能志成心不疑。”

“被雲卷霧心切徹”,是說每個人的智慧都是一樣的,智慧被意識給遮住,就像雲霧遮住太陽一樣,突然一陣風吹來,把雲霧吹散,天地之間便上下通明。人心也一樣,當意識心去掉,自然會像天地一樣上下通明。

“禪河住流法梁折”,所謂“禪”,是指人的清靜心。清靜,就是一念之中,也是“法”。比如學生聽課,在一念之中聽課、學習或練武,都可以進入超凡入聖。這個方法,就如同河流,從有雜念到雜念去掉,就像河流斷流一般,突然一念不來,就進入了忘我無我的靜境。

“剎那而登妙覺心”和“有能志成心不疑”兩句,是說每個人都有神奇的妙心,即智慧,誰都不比誰多,誰都不比誰少,衆生平等。但是,想要達到,就得堅信不疑,有志氣,有誠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