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古詩課》 [46]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應該在兩個月前讀,現在讀起來已經有點不應景了。自從我學過這首詩,每到清明,我都會特地留意一下天氣,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也可能是我只記住了下雨的日子,總之我印象裏的清明真的都是雨紛紛的。

史傑鵬老師在《古詩課》裏提出了一個觀點,說這首詩可能並不是杜牧的詩,因爲這首詩沒有收錄在杜牧的《樊川集》裏,最早是在南宋的一本詩集裏出現的,距離杜牧的年代有三百多年,期間也沒有其他人提到過。所以有人認爲這首詩是唐朝某位詩人寫的,但不一定是杜牧。

這首詩是不是杜牧寫的,其實對於詩歌和背詩的我們來說關係不是很大。這首詩出名是因爲它寫得好,不是因爲它是杜牧的詩。我們背這首詩是因爲它把清明時節寫得很好,不是因爲它是杜牧寫的詩。

我一直很喜歡清明這個節氣。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我覺得祭祖其實並不是一件特別沉重的事情,相反,我每次祭祖的時候都會跟爺爺奶奶彙報一年的經歷,想到祖宗們在另一個世界關心和保佑我們,我感覺十分安心和幸福。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回到這首詩裏,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點明瞭時間和天氣,“紛紛”可見雨是很細密的那種,非常符合春雨的特點。

第二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路上的行人在這樣潮溼陰沉的天氣裏,心情自然也好不到哪裏去,在路上走着,失魂落魄的。

於是有了第三句“借問酒家何處有”,失魂落魄的行人想要找個地方借酒消愁。

最後一句“牧童遙指杏花村”,牧童指了指前面杏花深處的村莊,示意行人前面就有好酒家。

前三句都是潮溼惆悵的感覺,最後一句一下子輕鬆起來。《古詩課》裏指出,牧童是古詩中常見的意象,通常是天真、可愛、無憂無慮的象徵。於是前面的悲傷情緒一掃而空了,詩歌洋溢着淳樸的歡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