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茶器》 —— 相互襯托的韻味

說起品茶,當然離不開承載他的茶器,而提起茶器更加離不開體現他作用的茶。兩者之間本來就是相輔相成,但很少有書會同時提及兩者之間的關係,更不會在書中同時講述兩者。

如果說兩者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關係,那麼一起談論似乎也更加的合適。本書從茶的起源談起,自然逃離不開茶聖陸羽的《茶經》,茶與茶器的發展當然也是一同演進,從陸羽的煎茶到現在的泡茶,不僅僅是製茶工藝的改變,茶器也從“飲“演變成了“品”。

在我看來,書中有兩處亮點。第一,書中的論述幾乎有據可依,包括:出土的文物、古人的詩詞甚至是一些相關文獻。第二,作者打破了現在很多人對紫砂器的認識,“‘一茶一壺”的說法並不是對紫砂壺的講究,反而是證明了這是一把不合格的紫砂壺,通過古人對紫砂壺的描述以及成份的分析,一把上乘的紫砂壺應該是吸附性近於零的壺,如果真的近於零,那麼他爲什麼不可以泡多種茶呢?這從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那麼,爲什麼現在都在說紫砂器要“‘一茶一壺”呢?這主要的原因在於,現在大多數壺的泥料不純正,而在不純正的情況下,他無法承受高溫的燒製,但這並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沒有經過高溫的燒製,紫砂壺纔會有高的吸附性, 而他吸附的不僅僅是茶味(會破壞茶本身的滋味),同時也會吸附重金屬或殘留農藥等有害的物質。看了這些內容後,我立刻有一種想把之前買的紫砂器都扔了的想法。

對於茶器的選擇究竟應該如何選擇?

如果是選擇金屬的,在古人看來應該以錫爲普遍,銀爲上。不過在古人看來銀製過於奢侈,而錫則更加適合大衆的經濟條件,畢竟在我國茶是大衆類的消費,對於茶器也自然應該以普遍爲宜。

至於,鐵與銅在古人看來會對茶或水產生異味所以並不推薦,不過我個人認爲這也受到了古代冶煉技術的限制。

而瓷器,雖推薦紫砂器爲佳,但介於現在紫砂市場太過混亂,所以對於大衆來說也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器具,反而普通的白瓷器更加的適合,也就是大多數人使用的蓋碗。

寫在最後

無論是茶還是茶具,都是我們品茗的一部分,且不可本末倒置一味的追求奢華或名山名茶。自古就有“茶禪一味”的說法,如只是追求茶本身那麼我們是否也要重新審視一下,我們如何追尋禪的意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