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碎片化學習時代,高手是如何學習的?

作者:艾菲

公衆號:艾菲的理想


我發現很多人,都有同一個困擾:

我想學習,但每天只有24個小時,8-10小時給了工作,7-8小時睡覺,剩餘的6-8小時要照顧家人,喫飯,洗漱,通勤,哪裏還有整塊時間去學習?

如果沒有整塊時間去學習,我又該怎樣學到體系化的內容?

看起來,這的確是個無法調和的矛盾。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其中的關鍵在於兩點:

第一,用碎片化的知識,構建體系化的知識網。

第二,用碎片化的時間,有節奏地學。

用碎片化的知識,構建體系化的知識網

蜘蛛捕食,需要結網。

如果它僅僅把蛛絲吐出來,那麼這些蛛絲就會始終處於分散狀態,這兒一點,那兒一點,即使它吐再多的蛛絲,也無法捕捉到食物。

學習,也是如此。

你學到的一個個獨立知識,就像分散的蛛絲一樣,你只有把它們連成一張張知識網,這些知識才能隨時被你調用。

所以,碎片化的學習時間,並不能等同於碎片化的學習知識。

相反,你需要學會有意識的,把碎片化的知識聯結起來,構建自己的知識網。

如何構建知識網呢?

1、構建知識網的基本框架。

構建知識網的方法有兩種:

第一種方法是:圍繞你所學領域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們的關係進行建構。

任何一個學科,它所有的內容都是圍繞着該學科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概念間的相互關係建構出來的。

所以,你在學習的時候,首先要關注這個學科裏,最基本的概念都有哪些。

然後,你可以找出這些基本概念間的關係、異同,以及適用範圍。

比如,在學習系統思考時,你首先要去搞清楚的基本概念是系統是什麼?系統思考是什麼?存量是什麼?流量是什麼?增強迴路是什麼?調節迴路是什麼?以及槓桿點是什麼?

然後,你還需要搞明白這些基本概念間的關係是什麼。比如:增強迴路與調節迴路之間是什麼關係?存量和流量間又是什麼關係?

當你把這些基本概念,以及彼此間的關係都搞清楚後,這個學科的基本知識網就構建好了。

第二種方法是:用“點線面體”的方法進行構建。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藝術感興趣,但很多人看了不少畫家的作品,卻始終沒有一個藝術領域的知識網。

這時,你就可以用由點及線,再到面和體的方法來構建自己的知識網。

1) 先學“點”

“點”說的是:先從欣賞一件藝術品開始。

這件藝術品可能是一幅畫,也可能是一座雕像。你要先去看這件單獨的藝術品,去深深的體會它。比如:你可以去看梵高的《向日葵》。

2) 再看“線”

“線”說的是,除了這件藝術品外,你還得去看做出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以及他的其它作品。 

例如,欣賞完《向日葵》後,你就可以去看梵高的其它畫作了,比如《星月夜》、《鳶尾花》等,同時你還需要去翻翻資料,瞭解一下梵高這位畫家。

3) 再看“面”

“面”說的是,不僅要看這件藝術品以及這名藝術家,還要看這位藝術家所處的藝術流派。

每一個藝術家本身,連同他所產生的全部作品,都不是孤立的。有一個包括藝術家在內的總體,比藝術家更廣大,這就是他所隸屬的同時同地的藝術流派。

所以,你不能只看梵高和他的畫作,你還得去看他所處的藝術流派 - 後印象派,以及與他處於同一時期的藝術家,比如高更、塞尚的畫作,然後去看他們之間都有哪些相似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

這時,你對梵高這位藝術家,以及後印象派的理解就會更深一層,而你的藝術知識網也被相應擴大了。

4) 最後看“體”

“體”說的是:除了以上這些,你還得看這位藝術家所處的時代精神與風俗習慣。

每一位藝術家都不是孤零零的從天而降的,他肯定存在於一個更廣大的總體內。

所以,要了解藝術家的趣味和才能,要了解他爲什麼在繪畫或戲劇中選擇某個類型,爲什麼特別喜愛某種典型的色彩,表現某種激情,就需要到羣衆的思想感情和風俗習慣中去探求。

可以說,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羣藝術家,就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

你看,這就是如何從一幅畫作開始,構建整個藝術史知識體系網絡的思考方法。

“點線面體”思考法,能夠讓你將散落在各處的知識串連成“線”,網絡成“面”,並最終形成“體”。當形成“體”的時候,你在這個領域的七經八脈就算被全部打通了,這時,你自己的知識網絡也就真正建立了。

2、更新和拓展知識網。

光有知識網還不夠,你還得想辦法把這個網變得越來越大。

如何更新和拓展現有的知識網呢?

這裏給大家提供兩種途徑,一種是把新學的知識裝進已有的知識網,另一種是把已有的知識裝進新的知識網。

比如,在時間管理這個知識領域,我一直使用的是時間管理矩陣。

這是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時間管理方法,是根據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這兩個維度,對工作或生活中的事情進行分類。


後來,我讀到了一本書,其中提到了一個非常具體的分類方法,就是:你可以把事情分爲,要做到60分的事和要做到100分的事。

我是一個在很多事情上都追求卓越的人,所以做一件事時總會不斷改進,不斷打磨,沒做好就不肯發佈,但這樣帶來的問題就是進展速度慢,同時也無法收到市場反饋。

所以,當看到這個分類方法時,我意識到它可以被添加到我以前對於時間管理的知識網中,這樣我的這張網就變大了。

於是,就有了這幅新的時間管理圖:


當我有了這幅圖後,在做每件事的時候,我就可以清晰地知道,此時此刻這件事情是不是我的優先項,以及我要把它做到何種程度。

所以,當你把新的知識不斷地放在已有知識網裏時,就會驚喜的發現你的很多問題自然而然的被解決了。

而當你在建立好一個知識往後,也可以直接在大腦中去搜索你過往學習的內容,把與之相關的內容全部放進去。

這樣,你的知識網就能很快變大,而你還能繼續把自己學到的新知識不斷塞進這一個個的知識網裏。

用碎片化的時間,有節奏地學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拿不出整片的時間去學習,所以自然也就沒有好的學習效果。

但其實,學習本身就是碎片化的。

什麼意思?

一個完整的學習節奏,包括五部分時間,分別是:學習時間、反思時間、練習時間、放空時間、回顧時間。 

所以你看,學習並不需要我們持續不停地學,連續幾個小時地學,相反,它要求我們有節奏、有停頓地去學。

具體是種怎樣的節奏呢?

第一塊:學習時間

在學習上,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認知,認爲要有大塊完整的時間,才能學習。

但,實際上,你每次能夠集中精力高效學習的時間不會超過20分鐘。

不信你可以做個測試,當超過這個時間時,你的學習效率就會開始下降,出現注意力渙散,學不進去等情況。

那怎麼辦呢?

這時,你就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比如等車、坐地鐵的時候,你就可以聽一段知識密度較高的音頻,或者讀懂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這就是“學習時間”,它可以是很短的。

只要能用好日常生活中這些大把的碎片化時間,你就可以高效的學習一個知識點。

第二塊:反思時間

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產生新的神經連接,而新的神經連接在形成後,就需要時間進行安裝和鞏固。

安裝和鞏固的過程,就是反思時間,這也是幫我們把知識內化的過程。

因此,在學習知識點之後,你還需要安排幾分鐘進行反思。

反思的時間長短與你對該領域的熟悉程度有關。

越是你熟悉的領域,你所需的反思時間就越少;相反,越是你新涉足的領域,你所需的反思時間越長。

但你會發現,絕大多數人是沒有任何“反思時間”的,而這其實就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缺失。

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反思呢?

簡單版,就是提取你所學內容的關鍵詞,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再在腦海中複述一遍。

進階版,就是去思考新知識和舊知識的關係,也可以思考新舊知識與現實生活的連接,想想如何運用。

不管是簡單版,還是進階版,最後,你都需要花1分鐘的時間來看看這個所學的知識可以立即應用到哪裏,只有這樣,你纔沒有白學。

第三塊:練習時

練習時間,說的是你在學完新知識、以及反思過後,給自己的實踐時間。

有一個有名的學習模型,它說的是人在學習中的成果,10%來自於理論的學習,20%來自於與他人的溝通、反饋、指導,而剩下的70%都來自於工作中的實踐。

如果把這個百分比變成時間,那就是,學習新知識的理論需要1分鐘,與他人溝通所學的知識需要2分鐘,而實踐所學的知識則需要7分鐘。

你看,在這裏,實踐已經佔到了學習知識中的70%。

所以,對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只有學習本身是不夠的,不斷的實戰纔是最重要的。而這也是我們設計並推出“實戰課”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塊:放空時間

 

放空時間,是指在我們暫停學習和思考的這段休息時間。

這段時間看起來是暫停了學習和思考,但其實我們的大腦並不會因爲停止學習某個內容,而停止了對該內容的思考,只是這種思考不再是顯意識層面的,而是潛意識層面的,它是在大腦後臺繼續運行的。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平時不論怎樣苦思冥想都想不明白的事,卻在洗澡、上廁所、走路的時候忽然給想明白了。

這就是放空時間的作用。

而這,也是在碎片化時間裏實現的。

第五塊:回顧時間

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連接被激活的次數越多,也就是說回憶、回顧次數的越多,它們的連接就越是牢固。

所以,要讓學到的知識在你大腦里長期儲存,適當的回顧就是必不可少的。

每一次的寫作,以及與他人的分享、講述、交流,都是對知識的回顧和總結。

我向你推薦兩種回顧時間的節奏:如果你最近需要集中精力花大量時間學習某個領域的知識,那麼你可以每週回顧一次;如果你是正常學習,那麼一個月回顧一次即可。

太過頻繁地回顧,反而低效。

在這裏,我給你推薦一個在碎片化時間裏的完整學習節奏:5分鐘的學習,3分鐘的反思,1次與朋友分享,1次小的應用或實戰,然後放空,一個月內進行1次回顧。

  

最後的話

在現實中,我們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很有限,想要擁有大塊學習時間,當然非常困難。

所以,你必須要轉換思路,去思考:如何在碎片化的時間裏,更有效的學習?

關鍵在於兩點:

第一,用碎片化的知識,構建你的體系化知識網。

第二,用碎片化的時間,有節奏地學。

與君共勉。


- END -

作者艾菲介紹:“只做影響你一生的課程”的蓬勃學院創始人&CEO、深度思考力暢銷書《直擊本質》作者、多家企業創始人&CEO的個人成長教練、Gallup全球認證優勢教練、國際教練協會(ICF)認證專業級教練、前美國財富500強公司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20萬讀者公衆號“艾菲的理想”創始人兼主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