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峯秀色潤桃源

戴建東

瀝淅的春雨,下個不停。去九峯的路,也變得縹緲起來。遠遠望去,南山雲霧瀰漫,九峯處在一片煙雨之中。

這樣的天氣,去九峯觀景,倒是最好不過的了。

湯溪古城出南門七八公里,山巒連綿,羣峯峭立,山形各異,錯落有致,溝壑峽谷遍佈,溪泉瀑潭橫生。峯石林立,山水相依,疊嶂連岡,奇峯挺九,故名九峯。

九,陽之極;峯,崗之巔。婺南山脈以其獨特的綿延起伏,給江南溫熱的土地帶來浸潤的感覺。

九峯不高,但因儒、釋、道三教合一而負有盛名。“南望參差九點峯,青天削出翠芙蓉。”因爲奇峯、曲徑、深澗、秀谷,歷代描寫九峯的詩作層出不窮。

九,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吉利的數字,古人造字,始於一,極於九,召示極至終點。九五至尊,更是顯示着皇家威嚴。九峯山,沾着“九”字仙氣,所以非同凡響。把高朗峻逸的山峯命名爲九峯,足見古人對其推崇之心。

九峯山,古名龍丘山。春秋時,姑蔑置國都於其山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設太末縣,縣治亦置於此。至晉,“置龍丘縣,以山爲名”。到吳越時,錢鏐以“丘”爲墓,不祥,改龍丘爲龍游。明成化七年正月,割金華、蘭溪、龍游、遂昌四地荒芒之地,置湯溪縣,從此,九峯山爲湯溪縣轄。

九峯巖系仙霞嶺括蒼山餘脈,屬丹霞地貌,受地殼運動影響,現九峯山體呈蜂窩狀凹凸不平。整個景區共有大馬峯、小馬峯、馬鍾峯、飯甄峯、芙蓉峯、壽桃峯、箬帽峯、牛頭峯、達摩峯,奇峯共九,其中以達摩峯爲九峯之尊。

相傳,菩提達摩和釋迦牟尼一樣是古代南印度人,原是南天竺香至國國王的第三個兒子,父王去世後,辭別兄嫂出家爲僧。梁武帝普通元年即公元520年,由師傅授意來到中國。他先上了少林寺,教衆人習武以強身健體,自己則面壁靜坐9年,斬斷情孽,徹悟佛理,然後將法器、衣鉢和一部《楞伽經》傳給慧可,離開少林寺雲遊四方。

其中,達摩始祖雲遊至九峯山,現九峯山還存有達摩洞,洞內仙牀仙桌俱全,可以佐證達摩在此生活。康熙《湯溪縣誌》記載:梁天監間,達摩曾爲離九峯不遠的證果寺開基。後佛教始祖達摩在九峯圓寂,化身達摩峯。

正所謂: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達摩始祖化身九峯,這讓九峯山盛名得到了最廣泛傳播。人們可能會在某個雨霧縹緲的黃昏,遠觀九峯山景,依然可以看出,達摩仰臥九峯的山形。

步入山門,曲徑通幽,兩邊山坡上,豔豔地開着泛黃的野花,夾雜在灌木叢中。遠處,翠竹搖曳,松濤陣陣,懸在達摩峯半山腰的九峯禪寺,隱逸在一片浩瀚的竹海之間。沿着通往山頂的遊步道拾階而上,山谷的風吹來清新的氣息。

行至半山腰,地勢開闊,視野寬廣。九峯禪寺依山而建,禪寺旁的達摩洞依着山勢蟄伏于山腰間。山頂傾瀉而下的飛瀑,在禪寺門前形成了水簾門。珠沫四濺,如果遇上晴好天氣,在夕陽反射之下,飛濺的雨沬便會化作五彩的水珠,蔚爲大觀。

“一泉飛自半山間,如瀉珠鞏見雨天;不比轟雷強作勢,晴春灑漫嫋蒼煙。”這是古人對九峯禪寺門前的達摩峯飛瀑所作的詩,詩句中的描述,讓人對九峯煙雲產生了朦朧美感。

入得達摩洞內,香火繚繞,梵音瀰漫。諸多手持香燭的善男信女,一個個虔誠地面朝佛相,跪拜在黃色地毯上。我雖無此習慣,但在如此莊重的場合上,也不敢妄加評論,只得悻悻退出。

春季的天氣,變化無常,剛纔還是陰雨綿綿,現在已是一片燦爛陽光。偏西了太陽從竹林間照射而來,把達摩洞頂飛瀉而下的瀑布,映襯出五彩的珠沬。人處在珠沬之中,宛若在仙霧圍繞,很有些禪意。

沿九峯禪寺往西,一條蜿蜒小道繞向達摩峯頂。近幾年來,隨着九峯景區的開發,沿懸崖峭壁修建了許多人工棧道,這給旅遊探險者帶了諸多便利。早在二十多年前,我曾經靠鑽荊棘草叢,攀巖石陡坡,硬是在手腳被柴刺劃得一片通紅,才登上了達摩峯頂。

而現在則可以拾階而上,不費吹灰之力,便可通達頂端。

站在達摩峯頂,山谷底下吹上來的風,涼爽冰冷。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九峯四周的村落景色,盡收眼底。

遠望似芙蓉,近看如蜂巢,峯巒嵯峨疊嶂,壑澗峽谷深邃,溪,泉,瀑,潭清洌。龍潭水深碧綠,四季不涸,兼有寺廟亭臺樓榭等古建築,九峯巖這座在中國歷史舞臺上佔有一定地位的名山,以其獨特的魅力,向人們展示他華麗的雄姿。

然而,最讓人們稱道的是:九峯山除了奇峯突兀、景緻清幽外,歷代名流高士都在此留下了足跡。佛教始祖達摩化身,道教葛洪練丹九峯,儒教三賢聚合授學,三教名流爲九峯增色不少。

西漢時期,與嚴子陵爲友的名士龍丘萇隱居九峯,因此九峯山又叫龍丘山;南朝徐伯珍遷居九峯山,建“安正書堂”,“築室講學,授徒千人”,成爲浙中最早的儒教中心;唐徐安貞自幼讀書於九峯山,官至吏部尚書,棄官隱居於此。

緣於古賢畢至,後人於九峯寺建“三賢堂”,尊“龍丘萇、徐伯珍、徐安貞”爲三賢,合祀供奉,香火長盛不衰;元畫壇魁首黃公望畫下了“九峯雪霽圖”,現珍藏北京歷史博物館,成爲描繪九峯景色的絕版。

唐末五代著名畫僧貫休也曾入駐九峯禪寺,並吟誦九峯詩作——寒望九峯作:

九朵碧芙蕖,王維圖未圖。層層皆有瀑,一一合吾居。雨歇如爭出,霜嚴不例枯。世猶多事在,爲爾久躊躇。

貫休在詩中所描繪的九朵碧芙蓉,以九峯山景區的九座奇峯爲依託,情境描寫寒望九峯作,句子意趣真實,深受後人喜愛和推廣。

更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太常卿鴻臚寺少卿胡森,出生於九峯山下的胡碓村,自號“九峯”,當地人稱之爲胡少卿。胡森成名後曾多次遊歷九峯。後人在現存的九峯禪寺後的巖壁上,還發現了許多石刻真跡,經考證爲胡森所提的摩崖石刻。

胡森故後,又葬身九峯山腳,胡森墓氣派宏偉,墓基豎有石人、石馬,墓邊還有神奇守墓人,至今已有六代,僅存一戶的守墓家族,現仍居住在九峯山腳,躬耕自給,牧牛採桑,成爲胡森墓地的最後守望者。

淵明三徑今猶在,九峯桃源若眼前。踏遍九峯山水,尋覓文脈仙蹤,這裏的一草一木都寫就了傳奇故事,讓後人一代代聆聽。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九峯山作爲儒、釋、道三教合一之名山,在中國山水版圖中也許絕無僅有。

富貴榮華難敵滄桑歲月,九峯多少繁華的故事,都在時光流逝中消失。只有九座山峯固守在仙霞嶺餘脈的曠野之中,目睹姑蔑後裔及蒼生衆生,一如庇護着她的子民。

漫過歲月的煙雲,我們搜尋着古人的足跡,曾經的故事,在九峯禪寺的晨鐘暮鼓中淡淡遠去。

九峯三賢今安在?山峯無語,澗水暗流,唯有南山的杜鵑花依舊燦爛開放在春天的原野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