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XX永遠不會下跌的人,都將付出沉重代價

“押注房價永遠不會下跌的人,最終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這是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昨日在第13屆陸家嘴論壇上演講中的一句話,因爲觸及到房價這個全民熱點,引起了媒體和網友的各種解讀,也由此誕生了很多段子,比如:

押注房子下跌的我已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押注股票上漲的我已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其實,郭主席的演講原話針對的是金融衍生品投資,只是最後用房價作了一個類比。下面是相關的演講原文:

防範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我們必須居安思危,一刻也不能鬆懈。就當前而言,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第四,切實防範金融衍生品投資風險。在前期發生風險的金融衍生品案例中,有大量個人投資者參與投資,從成熟金融市場看,參與金融衍生品投資的主要是機構投資者,非常不適合個人投資理財,道理在於,受不可控制甚至不可預測的多種因素影響,金融衍生品價格波動很大,對投資者的專業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具有很高要求。普通個人投資者參與其中,無異於變相賭博,損失的結果早已註定。那些炒作外匯、黃金及其他商品期貨的人很難有機會發家致富,正像押注房價永遠不會下跌的人,最終會付出沉重代價一樣。”

當然,高層的講話,都是字斟句酌的,每個字都飽含深意。網上的解讀中,有人看到了普通人的侷限,有人看到了炒作的風險,有人看到了房價的泡沫,有人看到了理論與現實的背離,也有人看到了段子。

炒作外匯、黃金其他商品期貨的人畢竟是少數,但是房子幾乎跟每個普通的家庭息息相關,所以最後這一句話吸引了最多的眼光。

其實把這句話中的“房價”換成任何一種資產,比如“股票”“基金”“茅臺”“騰訊”等等,邏輯依然成立。

任何資產都不會永遠上漲,這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底層的邏輯就是均值迴歸,也就是價格會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既不會偏離價值太遠,也不會永遠單向偏離。

影響價格變化的因子很多,最核心的是價值本身的變化和供求關係的變化。而這兩者又有無數的影響因子,所以價格很難預測。

正是這些不斷變化的影響因子造成了價格的週期性波動。

週期有長短。

從超長週期(百年視角)來看,古有朝代更迭,今有經濟危機,只有技術的進步能打破內卷的輪迴,將人類文明不斷推向更高臺階。

從歷史來看,股市和房市的牛熊週期短則六七年,長則十幾年、幾十年。

人類的壽命不過百年,影響我們投資決策的是,是後面這種相對較短的週期。

過去二十年,中國的房價處於上升的週期,不少買房的人都賺到了錢,這也帶給人們一種房價永不下跌的預期。

從本質上來說,買房者的利潤,一方面來自房產價值的提升,另一方面來自於市場估值的提升。隨着估值的不斷提升,價格向下的概率就越來越大,風險也就越來越大。

面對這種風險,我認爲,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要回歸投資的常識。

判斷某個資產是否值得投資,有兩個基於常識的標準,一是好品質,二是好價格。原理跟購買消費品是一樣的,都是要以儘量小的成本來獲取儘量好的資源,滿足儘可能多的需求。

當然,與購買消費品不同的是,投資有風險,所以必須分散配置。

拿買房舉例,好品質就是說要買核心城市、優質地段、優質小區、優質房型……。好價格呢,就是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價格買入,避免衝動追漲、高位接盤。

分散配置是防控投資風險的有效手段,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注意,在一個小區、一個城區或一個城市買幾套房可不是分散,分散的目的是爲了對沖風險,所以要從股債平衡的角度進行分散。

房產、股票是典型的股權類資產,股權類資產的特點是怕深度下跌;現金類資產和債券類資產是典型的債權類資產,債權類資產的特點是怕惡性通脹。

證券投資之父格雷厄姆的建議是股權類資產的比例最高不要超過75%。

普通人買房,大都會做按揭貸款。假設一個普通的年輕人把所有積蓄用作首付買了一套房子,貸款70%,那麼他的房產倉位就是330%,股權類資產的比例也是330%。

顯然,這個時候,他的資產配置比例是極度集中、極度不符合分散原則的。

在堅定的房產多軍看來,這是理想的狀態。他們會想辦法複製這種模式,甚至首付和月供也是用槓桿。靠這個模式發財的人確實有,甚至還有人封神了。

確實,槓桿是一個強大的武器,不過在使用之前,最好掂量一下自己的份量:掄不掄得動?hold不hold得住?

而且,市場一直在變化,估值也一直在變化,有些過去成功的模式不一定適合當下。

也許有人覺得我就一套自住的房子,屬於消費,不屬於投資,所以不用操太多心。

從大處講,縱觀古今中外,房子都是重要的資產;從小處講,只要你的房子有完整的產權,又可以合法交易,那就肯定是屬於資產。

如果你除了一套房子,沒有其他資產,就更要用投資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房子。

用投資的眼光看待的意思,就是要做好資產配置,做好風險管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