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4

家長的控制慾會讓孩子自卑,優柔寡斷,漸漸失去生活的能力,甚至導致孩子自閉。有位心理學老師說過,過度控制自己的孩子等於是在奪取他的生命。

過度控制的孩子就像溫水裏煮的青蛙,漸漸喪失了生命機能,控制是最失敗的教育。控制慾太強的父母,大多來自沒有安全感的原生家庭,可能年幼時缺衣少食或經歷過骨肉分離,日子過得不順,所以努力的想給孩子安全感。

自由是人性的需要,如果孩子連基本的自由和尊重都沒有,他的一生只能以悲劇收場,其實父母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顆放不下來的心。不要總是揮舞着愛的大刀,砍殺着孩子的自主性,創造性。

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與自由是唯一的答案,育兒先育己。孩子的靈魂是獨立的,人格應該受到尊重,最好的愛就是放手而不放任,給孩子引導、支持或幫助,而不是控制和束縛。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面對痛苦,感受痛苦,克服痛苦的過程,是心理上,生理上在成長。

小嬰兒餓的哇哇哭的時候,媽媽要立刻迴應,抱緊他,說寶寶餓了想喫奶了,然後給他哺乳,並低頭看孩子,與他不斷交換愛意的目光,孩子的情感是被媽媽抱持的,媽媽傳遞的信息是,雖然痛苦,但我願意幫助你、保護你,要相信痛苦不會危及你的安全。反覆的安全體驗中,會更有勇氣探索世界、發展健全的社會能力。而反過來,父母因爲疲憊而惱火或顯得手忙腳亂,孩子就可能感覺到來自媽媽的牴觸和拒絕,難以獲得安撫和幫助,喚醒內心的焦慮。對於孩子來說,很可能造成嚴重的創傷,對痛苦恐懼,減少面對痛苦的勇氣,人的一生就是不斷修復創傷的過程,可能會阻礙孩子的人格成長。

很多人認爲我應該爲孩子做好一切,否則不合格,其實這不過是自己對父母的期待,在孩子身上的投射罷了,沒有人可能做到完美父母。從某種意義來說,父母成長的目標之一就是放棄對完美父母的期待,接受痛苦永遠是成長的伴隨者這個現實。教育學家認爲成長和痛苦就像硬幣的兩個面,拒絕其中一個面時,另一個面也被丟掉了。西方的哲學家蘇格拉底長得醜,但他並不介意給別人留下難看的印象,也不因爲醜就躲在家裏,相反他喜歡去公共場合,穿着破爛,光着腳去演講,去傳播智慧,告訴人們幸福的真諦,絲毫沒有自卑感。他走到哪都是公衆的核心,沒有人圍觀嘲笑他,只靜靜的聽,沒有人因爲他長得醜而否定他的智慧。

管教孩子不應該是控制而是合作,也就是讓孩子選擇自己的行爲方式。就算是管作業方面,其實學校要求父母與孩子合作,而不是要求父母去控制孩子。

如果孩子自律,父母應該及時給予鼓勵,這樣就能培養出自覺性和自主性。每個孩子都有榮譽感,都想好,父母只要給予充分的信任,放手讓孩子管理自己,他們比想象中更出色。不良行爲的發生常常是因爲可求自主或希望引起他人注意或僅僅是源於挫折,作爲合格的父母,一定要想辦法爲孩子創造健康成長的環境,出現問題,不要硬性管教,而是想辦法與他合作。

有孩子中午休搗亂,於是就用記錄名字後面畫叉的方式表示搗亂的次數,而作者建議換一種方式,先跟每個孩子聊,如果10分滿分的話自己想得幾分,怎麼做才能得到那個分數,然後寫在黑板上並告訴助教,如果有孩子忘記承諾去幹擾別人就問孩子,我怎麼做,可以幫你做到你想要的分數,結果孩子們表現的異常好。這件事告訴我們,要思考怎麼相信孩子,學着與孩子合作,而不是記錄孩子的錯誤,控制孩子會讓孩子更加牴觸,學會與孩子合作,以陪伴的方式引導孩子,會令孩子的反感度降低,願意溝通與合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