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之苦

讀書之苦

論讀書是一門大學問,涉及內容很廣泛,比如:“如何讀書”,“讀什麼書”,“讀書的方法”,“讀書的體會”,“讀書與寫作”,“讀書與做人”等等。在世界讀書日期間,讀了一些作家、評論家、名人談讀書的文章和作品,很是受用,看到了“讀書之苦”、“讀書之樂”、“讀書之趣”,學到了“讀書之法”、“讀書之用”。現轉錄部分名段並結合一點看法與文友們共享,也更想讓想讀書而怕讀書,好(haò)讀書而不會讀書,要讀書而不知讀什麼書的朋友有所感悟,能提供一點幫助更好。

人類的知識大都是從眼睛輸入的。所以要想得到知識,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讀書的本義是看着書本誦讀或默讀,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看似簡單的事情,做起來卻有很多的困難和苦衷。

先說難,這第一難就是讀書要有書。書是別人寫別人印的,讀書就要有書才能讀,來書的渠道一是買二是借三是偷,而買書要用錢兒,借書要臉面兒,偷書要有膽兒,這三樣對平常人都是考驗。這第二難就是讀書要有環境。讀書的人都知道,買書讀完後不能一丟了之,要存起來,好書喜歡的書要反覆讀的書多了就要佔據空間。另外讀書是需要安靜的,在嘈雜的環境中讀書的人有,但很少,那需要相當的定力,大部分是做不到的,這就對環境有了較高的要求。這第三難就是讀書要有時間。讀書的快慢是因人而異的,大部的書、深奧的書、專業知識的書是很難讀的,也是很需要長時間鑽進去纔有效果,時間短了,或者因沒有深入進去而前後不相聯貫,或者因一個問題一個段落沒有讀完而弄不明白,或者根本就不知其所以然呢就停了,只能從頭再來。這第四難就是讀書需要悟性。讀書是爲了學知識、長見識,使頭腦清醒提高本領的,這需要讀者的理解力要強,感知力要深,興趣要濃,意識要明,沒有明確的意識(爲什麼讀這本書?),沒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在說什麼?),這書是讀不進去的。

再說苦。陝西作家賈平凹先生對好(haò)讀書講了三點壞處,一是好讀書就得受窮;二是好讀書就別當官;三是好讀書必然沒有好身體。

先說這受窮,心用在書上,是不會搞投機到廣東販賣服裝的,也不會從市東買下肉雞後注了鹽水賣到市西去,更不會用自行車帶單位幾根鐵條几塊木板回家做沙發。錢就是那幾張沒獎金的工資,還得摳着買漲了價的新書,那隻能穿不好看的衣服,吸讓別人發嗆的劣煙,喫大路菜,騎沒有鈴鐺的車,老婆手上沒有金銀,身上也沒有裘皮。都說當今賊多,看見四架五架書卻不會偷,說不定還送上一張字條“你比我還窮”。

再說別當官,心謀着書,哪裏有時間到上級領導家串門聯絡感情,也沒有錢,拿什麼去走通關關卡卡,即使當官,也弄不明白要去整誰,要防着被誰整,何事得方,何事得圓,不能做到喜怒不露於色,不能控制感情用事,不指望有人來送東西,也最煩有人尋麻煩,更免了有朝一日牆倒衆人推。

還有就是沒個好身體,說的是一沒錢買蜂王漿,用腦過度頭髮稀落,喫鹹菜牙齒好腸胃虛寒;二沒權住大房間,和孩子爭一張書桌,心緒浮躁易患肝炎;三是白日上班,晚上熬夜,免不了神經衰弱,但讀書人上廁所時間長,那不是腸幹,是在蹲坑讀書!可憐讀書人都是蜘蛛般的體形,都是金魚似的腫眼,沒個傾國傾城貌,只有多愁多病身。瞧瞧這又是受窮,又不能當官,又沒個好身體,讀書有多難多苦哇。

賈先生講的這三苦是讀死書、死讀書的老學究們的糗事,我們可能達不到如此地步,但要真正把書讀進去還真的是要付出一些功夫和遭受一些苦難的。

這裏還有一苦就是古人爲勸學而想的辦法,一種苦法就是漢代政治家孫敬的“頭懸樑”法和東周縱橫家蘇秦的“錐刺股”法,這我們都是知道的。再有就是匡衡的“勤學無燭而鑿壁偷光”苦學法以及范仲淹的“貧而力學而斷齏畫粥”苦學法。但我最近又看到一則“苦讀”的故事,就是“囊螢映雪”讀書法,這裏囊是指口袋,在這裏指以囊盛物,螢就是螢火蟲,映就是映照,說得是,夏天用白色的熟絹袋將螢火蟲放裏邊用來照着讀書,冬天則利用雪的返光照着讀書。這是出自唐朝房玄齡《晉書·車胤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蟲以照書,以夜繼日焉。另一個則出自徐堅《初學記》:“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後來季羨林老先生說:什麼囊螢映雪之類,有人作過試驗,無論螢和雪都不能亮到讓人讀書的程度。然而在這一則佳話中所蘊含的鼓勵人們讀書的熱情則是大家都能感覺到的。這些讀書的方法我們不一定校仿,但這種勤奮讀書、熱愛讀書的精神我們是可以學習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