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35)誰是畫蛇添足的人?

畫蛇添足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

故事講的是有兩個人蔘加比賽畫蛇,其中有一個先於另外一個人畫完了蛇,但是提前完成任務的人發現他還沒有完成,於是他就給蛇添上了四隻腳。

正是一舉動讓他與冠軍失之交臂,同時成爲大家的笑話。

而這個故事合理的詮釋了《道德經》第三十二章。

這一章最重要的是斷句,斷句的方式不同,意思也就不同。下面圍繞的解釋,都以下面斷句來解釋。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是沒有固定的形態和樣式的,它是不斷髮生變化的。所以到是沒有名稱的。這一點在《道德經》一書中有多次提到。

因此,老子把“道常無名”這種狀態比喻成“樸”。我們通過字典可以知道“樸”就是不加以修飾的意思。

道沒有固定的形式,也就是說道不是特例。比如,天氣冷了,雞爲了躲避寒冷,就呆在樹上;而鴨子爲了躲避寒冷,就潛到水中。雖然目的是一致的,但是方式方法卻是不一樣的。(這裏的道就是驅寒取暖的目標和方式,也就是說這種方式能達到目的,同時也是最適合使用這種當時的人或物。)

道也就是一種目標一種方式,而這種目標和方式是符合自然道理的。但是表現形式不同,但是目的卻是相同的。這也就是道途同歸的道理。

,沒有修飾過的大道。

什麼叫沒有修飾過的大道呢?

比如,雞寒冷的時候,需要上樹躲避寒冷。可是,這時候有一隻鴨子非常的冷,需要躲避寒冷,於是潛入水中。

雞和鴨避寒的方式就是沒有修飾過的大道。

但是有一天雞給鴨子說,樹上纔是避寒取暖的最佳方法。於是,雞通過武力強制改變鴨子的方法,結果鴨子凍死了。

這時鴨子的“道”,也就不是所謂的“樸”了。因爲它別被人修飾過了。

,這件事情看起來非常的簡單,但是沒有人能做到。同樣也不能使之屈服。

之所不能屈服,那是因爲立場不同,產生的信念和慾望也不同。

俗語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下會打洞”。

龍、鳳、老鼠都有不同的大道,這是站在龍、鳳、老鼠角度來說。但是站在生存的角度來看卻又是相同的。

換句話說,人與人之間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是站在人與人的角度來思考,就會發現人與人之間有貧富、高低、貴賤之分。

正是因爲這些出現,我們都對生活有了自己獨特見解。符合自己的見解,叫做志同道合;不符合你的見解的人,就叫做對立面。

可是,人總有一個壞毛病,希望別人按照自己意願或者規則生活工作。這也就不符合老子所說的“樸”了。

,這件事很簡單,卻很少有人能做到。

修飾,意味着苛刻。也就是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吧。

如果我們能尊重不同與差異,那麼就會有更多的人願意與你交往。同時還要包容那些不同,同樣你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才能讓天下人認同你支持你。

以上就是我對於《道德經》第三十二章第一句話的拙見。如果理解了這句話,其餘也不就不在話下。

我對於《道德經》的理解,就像是“畫蛇添足”。也許我纔是哪個畫蛇添足之人。誰說不是呢?

小思考:

始制有名,名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則不殆。應該怎麼理解呢?歡迎大家就要討論。


一起讀書,一起成長!和我一起我見證我心中的《道德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