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發展心理學》課程筆記-(3)

從第10講至第21講是這門課的第二部分,主要在講心智的發展。

人要獲得持續的發展,不僅需要行爲的改變,而且離不開心智模式的有效運轉。


第13講 對世界的應該思維:爲什麼我總看不清現實?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有這樣或那樣的應該思維,比如:

“我的孩子就應該聽話、懂事、表現好、尊重我;

這些人就應該喜歡我、認可我;

如果別人比我優秀,我就應該默默的努力,超過他,只有超過他,才能證明我的價值“……。

第一種應該思維是對世界和他人的應該思維。

應該思維的本質就是不去認識真實的世界,而是試圖讓真實的世界臣服我們頭腦中已有的規則,並在世界不符合我們頭腦的規則時,表現出怨恨、憤怒、焦慮或者沮喪。

我們所有的負面情緒的背後,幾乎都可以找到應該思維的影子。

我們要分清願望和現實之間的區別。

上面的例子中,無論是想讓孩子變乖,還是還超過同事,願望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合理,可是願望和應該思維本身有一個根本性的區別:就是能不能容忍現實與我們的願望存在不一致,如果我們的願望超越了現實,我們不接受現實,就會陷入應該思維,我們就無法看到其他的可能性。

“必須“和應該思維相伴而生,而“必須”只能有一個結果,當這個結果不符合預期時,就陷入到了嚴重的焦慮中。

我們可以問自己:

“我的孩子必須聽話,我說什麼就要做什麼,這是必須的嗎?”

“我應該比同事更優秀,這是必須的嗎?”

如果不是必須的,請把想到的所有理由列出來。

當我們想到這些不是必須的時候,我們就從應該思維中跳了出來,我們的焦慮也會緩解解。

區分願望和現實,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也是走出應該思維的關鍵。

作爲一個成年人,你得接受,這個世界不是圍繞着你來設計的,你盯着現實與“應該”的裂痕,沉浸在對這個世界的失望當中,就沒有辦法多看一眼這個世界中美好的東西。這就是應該思維對自我發展的妨礙。

第14講 對自己的應該思維:我爲什麼無法接納自己的情緒?

我們追求更好的自己無可厚非,但我們要搞清,這個更好的標準來自哪裏?它是來自你的內在,還是來自外面的設定?

“我應該要努力”的思維是一種自我強迫。這種心態,關注點在於“努力”這種狀態本身,他不是自發的行動,而是一種對努力的模仿。舉例說:

有個年青人,認爲自己應該改變一下目前的生活狀態。於是他爲了鼓舞自己繼續努力,就買了很多書,但很少去翻;還辦了健身卡,但從來不去鍛鍊;做過很多計劃,但從來沒有認真執行。你有沒有覺得,有時他更像在表演一場叫做“努力”的行爲藝術呢?

觀察我們身邊真正的努力的人,他們心中有一個想實現的目標,他們並不關心自己是否努力這件事,他們會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事情上,只想把事情做成,這時候,努力是一種自主自發的狀態,是創造活動所產生的副產品。

應該思維導致非黑即白。

心理學家霍尼(Karen Horney)的理論。她說:
人之所以會陷入應該思維,是因爲我們不斷在外在世界中尋找被別人喜愛的“自我”標準,來妄圖根據這個標準創造一個理想的自我。

這個理想的自我通常都是完美的,聰明、美麗、優秀、毫無瑕疵。當我們用幻想的自我來對照現實的自我時,會覺得自己像個冒牌貨。所以,我們會努力維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別人看到幻想背後真實的自己。

這些理想的自我,並不是來自於我們真實的自我經驗,而是由很多“我應該很努力”、“我應該很懂事”等這類的規則堆起來的。

應該思維其實就是用別人的標準來代替自發行動的思維方式。

應該思維如果來自於外在,就是對自己的一種“暴政”。因爲它既會阻礙我們真實情感的表達,讓我們的行爲變成一種模仿,又會固化我們的思維,造成我們思維上的非黑即白。

當我們按照外在世界的標準設定人生目標時,很容易就變成應該思維牢籠中的囚徒,不再能看見世界的灰度,也不再擁有思維的彈性。

第15講 絕對化思維:人爲什麼會陷入“悲觀主義”?

習得性無助:其信念是就這樣了,我再做什麼也沒用了。任何迴避行爲和抑鬱情緒的背後,都有習得性無助的影子。

絕對化思維,就是對傷害的抽象化。

每次遇到讓我們痛苦的事情,我們就在心裏埋下了一顆地雷。這顆地雷很危險,一接觸,就會觸發我們應激性的情緒反應。

所以爲了避免接觸這些創傷性事件,我們把危險抽象化,在內心裏樹起警示牌,來標定不要輕易靠近的危險區域。

我們曾感受到的痛苦越大,我們用警示牌標識的危險區域就越大。久而久之,我們自己的活動空間變得越來越小,逐漸無路可走了。

絕對化思維的三種抽象方式

其一,時間上的永久化。無論對自己還是他人,我們的判斷趨於絕對。“你總是這樣,我一直都是這樣”,破除這種思維可以將“總是”替換成“有時候”。

其二,普通化。就是從一隻烏鴉黑推廣到天下烏鴉一般黑。從一個男人不可靠,推廣到天下男人都不可靠。

第三,人格化。所謂的人格化,就是覺得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針對我的,都是我的錯,纔會讓這些壞事發生。

絕對化思維最大的問題,是爲了防禦可能的危險,把生活封閉在真空裏,讓我們不敢接觸現實,從而失去了從現實,從生活中療愈的機會。

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和絕對化思維。這三種思維方式看似不同,其實有很緊密的內在聯繫。它們的核心特點,就是用抽象的思維方式,阻止了我們跟現實發生聯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