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喫糉子

端午節到了!從小到大,每年這個節日,都免不了要喫糉子。

雖然吃了二十多年,但我其實不會包糉子。小時候媽媽讓我跟着她學習包糉子,說這樣以後長大了即使不在她身邊,自己想喫也能做。無奈,我沒有媽媽一雙巧手,每每包不住餡料,各種餡料總是從糉葉的縫隙裏溜出來,絲毫不給我面子。

呵,學不會,大不了我不吃了唄,再不行,難道還不能買。其實,我們這一輩,已經把很多傳統手藝弄丟了,就連潮汕最最重要的“紅桃粿”,能做得好的年輕人也沒幾個了。所以,我對自己學不會這些“本分事”並不心存愧疚,雖然被老媽唸叨過無數次。

小時候,媽媽包的糉子都是我喜歡的餡料。最基本的就是糯米,再加入切碎了的蘿蔔乾、香菇、花生、綠豆、蝦仁,這些屬於主料。

然後再挑一些鹹蛋黃,每個糉子包一個鹹蛋黃。小時候家裏養了很多雞和鴨,雞蛋鴨蛋向來有多餘,而我喜歡喫鹹蛋,於是老爸總是自己做鹹蛋。而如今,每到端午節,市場上好多人賣鹹蛋黃,一小顆就要一塊錢,看起來不貴,事實上,包一次糉子單單蛋黃就要花去幾十塊錢了。

再然後,最重要的是還要加入醃好的五花肉。媽媽雖然不愛喫肉,卻是個醃肉的好手。她把五花肉切成小塊,有點類似於要做紅燒肉的大小了,只是薄一點。然後加入少量鹽和燒酒、腐乳、五香粉,密封醃半天,打開後的味道香氣四溢。無論是糉子還是包子,我都讓我媽加醃肉,吃了好多年都沒喫膩。

只有一點,媽媽喜歡喫花生。每每會放很多花生。而我,不太滿意滿口都是花生,總讓她少放點花生,多放點香菇。和醬油蒜末炒過的香菇實在美味不可擋。

後來,在外工作,端午常常是有幾天假的,也經常會回家,雖然不一定是爲了喫糉子,但是回家,是一定有糉子喫的。

工作第一年,在東莞,一個客戶送了一箱東莞道滘產的糉子,辦公室人手一個。人事經理提醒,這可是東莞最有名的糉子牌子,一百多年了。那糉子確實很好喫,雖然不是家的味道,但自有其特色。很可惜我忘記了牌子名,大概網上還是能搜到的,只是我並不需要了,懶得找。

婚後的端午節,婆婆問我會不會包糉子,我只好坦言不會。於是,婆婆就承擔起包糉子的活了。

只可惜,婆婆自己的兒女總說,婆婆太小氣了加料太少總捨不得下手,所以糉子不夠味,自己的兒女都不喜歡喫她包的糉子。

聽到大家都這麼說,還勸我不要喫,我覺得這不是手藝問題,只是婆婆一向很省,買東西總是割肉一樣,每次只會買一點點。於是,我買好料,讓她只需要動手包就好。總算,她的糉子有銷路了。

作爲南方人,我們的糉子是很“南方”的,主打鹹味,加的也都是類似花生、綠豆、蝦仁、香菇、蘿蔔乾、臘腸、臘肉、鹹蛋黃構造、板栗這些。後來才知道,原來北方人的糉子是甜的,包的是紅棗、蜜餞這類,最初覺得有點不可思議,這樣的甜糉子能喫嗎。後來聽多了,知道是各地飲食差異,每個地方自有每個地方的風俗美食。

以前,卻喫少穿,過節了能變個花樣喫東西,很是滿足。於是,無論春節,還是中秋節、端午節、冬至,都很期待,期待着過節了能改善改善伙食。

如今,食物豐富,喫穿不愁,過節便少了期待,就連春節,年味也是越來越淡了。

好在,端午節,我們家還是能喫上糉子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